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浏览:2253
  • 下载:0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

A、 (liáo) 浦(lǐ)   (diàn)  西(shì)

B、 溪(shàn) 然(hōng)弱(léi) 水(lǜ)

C、(mái)   (ɡǔ)  (páo) 余行(liè)

D、(zhuàn) 肆(zì)  取(ɡū)   夫子(cén)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9024】收起 ︽

D

A lǎo B   C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2分)

A.粉黛  白薠  缓歌慢舞  九重城阕 

B.薜荔  金樽  含情凝睇  流水孱湲

C.鹧鸪  绸谬  袅袅秋风  临邛道士 

D.楫桨  岩扉  芳馨庑门  逍遥容与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9025】收起 ︽

D

A项:“阕”应为“阙”;B项:“孱”应为“潺”;C项:“谬”应为“缪”。

3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玉环的花容月貌非常张扬地一闪,顷刻之间,皇宫里所有的宫娥嫔妃都黯然失色!诗人用非常夸张的手法,反衬出杨玉环的倾城倾国之貌。

B.楼下那一棵海棠花已经完全凋谢,成全了她那婉转绝美的败落,春风桃李的美艳,竟是如此短暂!

C.蓝色是凡高晚期作品的主要色调,这种颜色上的转变正是他虚无缥缈的精神世界的真实表现,与他早期以黄色为基调的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这对夫妻因战乱而相互分离,本指望着比翼连枝、白首偕老,谁料想竟是殊途阻隔,老境凄凉。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9026】收起 ︽

B

春风桃李:比喻学生受到良师的谆谆教诲;A倾城倾国:比喻女子美貌;C虚无缥缈:形容虚幻渺茫,不可捉摸;D比翼连枝:比翼夫妇亲密不离。

4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在《长恨歌》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

B.作为《湘君》的姊妹篇,《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

C.元嘉三大诗人之首的鲍照生于乱世,身份地位极其卑微,但他才高八斗,志可凌云,功名之心尤其强烈,森严的门第观念与其远大的理想抱负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D.杜甫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圣”。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9027】收起 ︽

D

暗换主语造成主语残缺 ,加“他”。

5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句是谁对谁的评论 (2分)                       

A、钟嵘对陶渊明     B、苏轼对王维   

C、欧阳修对李白     D、王国维对苏轼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9028】收起 ︽

B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简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高度赞扬王维山水诗及其画作成就的  

6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韦庄与温庭筠同为花间词派代表作家,词中常常注入平生漂泊、思乡怀旧之感,感情真挚,笔调清新。

B.李白的诗歌具有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奇特的想像,大胆的夸张,瑰丽的意境,形成了豪放的诗风。

C.张若虚是唐朝晚期的著名诗人,他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事实上,《春江花月夜》代表唐诗的最高水平。

D.《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游仙诗。李白借梦游天姥山表达对自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和不平。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9029】收起 ︽

C

张若虚是唐代早期的诗人,《春江花月夜》是优秀之作,但不代表着唐诗的最高水平。

7
 

文言文阅读(12分,7-9题,每题2分,10题6分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博览群籍,尤好《老》《庄》。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成共称异。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后,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于帝日:“籍平生曾游东平,以其风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到郡,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

   会帝让九赐,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沉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眠。使者以告,籍更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骨瘠立,殆致灭性,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欲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悦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抉琴焉,籍大悟,乃见青眼。由是礼德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十九)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府舍屏障              坏:拆除

B.直言矣,举声一号       穷:贫困

C.口不臧否人物           臧否:评论人物的好坏善恶

D.乃赍酒挟琴焉           造:访问

8、列四组句子全都表明阮籍不拘礼教的一项是 (2分)

①籍由是不与世事            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

③籍沉醉忘作                ④举声一号,吐血数升

⑤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      ⑥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

A.①②⑤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①③⑤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阮籍出生于宦门,生性孤傲不羁,任何时候不管什么事都绝不表现在神态上,人们难以理解他,说他是痴呆子。

B.阮籍嗜酒如命,有时喝得酩酊大醉,但醉里却能清醒,即使是写作也不会出差错,甚至写出来的文章让世人叹服。

C.阮籍是一个不拘礼教的人,对于那些固守礼教者往往给以白眼,也因此被他们所痛恨;而对于不拘礼教者给以青眼,表示尊重和欢迎。

D.阮籍十分孝顺,当听到母亲去世的噩耗时,虽然继续下棋饮酒,却痛苦地大吐鲜血,以致病得差点丢了命。

10、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3分)

 

(2)使者以告,籍更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3分)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9030】收起 ︽

7、B(穷:尽)

8、B(①是“名士少有全者“的对策”③事件的起因④是“性至孝”,痛伤其母之逝的表现)

9、A(“什么事都不表现在神态上”错)

10、①钟会多次问他一些时事问题,想趁机找出差错来治他的罪。

   ②使者把(这些事)告诉他,阮籍写在案上,让人抄写,没有什么改动。

译文: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父亲阮瑀。魏国的丞相椽,在当世知名。阮籍容貌奇美俊伟,志气开阔奔放。傲然独立,任性不受羁绊,喜怒不显露在表情上。他博览群书,尤其喜好《老子》、《庄子》。嗜酒并能够长啸,又很会弹琴。当他得意时,竟会忘记自己的形骸和举止。当时很多人说他痴呆,只有他的同族兄长阮文业每每赞扬佩服他,认为他超过自己,因此大家都一齐称赞他奇异的才能。

   阮籍本有济世之志,正当魏晋之际,天下多有变故,名士很少有能保全自己的,阮籍为此不参与世事,便经常饮酒至醉,文帝司马昭想让阮籍替武帝司马炎求婚,阮籍醉了60天,文帝没有说话的机会才中止。钟会多次问他一些时事问题,想趁机找出差错来治他的罪.阮籍都以大醉而幸免。在文帝辅政时,阮籍曾从容不迫地对他说:“我平时曾经游历过东平,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司马昭很高兴,便授予他东平相的职位。阮籍骑着毛驴到任,拆毁了原来的府宅屏障,以便内外相望。法令轻平简约,十来天便回京。司马昭推荐他做大将军从事中郎。

到了司马昭辞让九赐之封的时候,公卿要辅助他登帝位,让阮籍起草劝进书。阮籍喝得大醉忘记了起草,公卿们临到公府时,让人来取,见阮籍正伏案醉眠。使者把这事告诉他,阮籍写在案上、让人抄写,没什么改动。言辞十分清正雄辩,被当时的人所推崇。

   阮籍虽然不拘于礼教,但是讲话言辞深远,不评论别人的好坏。天性特别孝顺。母亲死时,他正和别人下围棋,对弈者萧求中止,阮籍留对方一定下完这一局。事后饮酒二斗,大哭一声,吐血好几升。母亲下葬时,他吃了一只蒸猪腿,喝了两斗酒,然后与灵柩诀别,话说罢了,又一声恸哭,于是又是吐血几升。伤害了身体,骨瘦如柴,几乎丧失了性命。裴楷前往凭吊,阮籍披头散发,箕踞而坐.醉眼直视,裴楷吊唁完毕就离去了。

   阮籍又会做青白眼,见到崇尚礼义的世俗之士,就用白眼相对。嵇喜前来吊丧时,阮籍便用白眼看他,嵇喜很不高兴地退了出去。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之后.便带着酒,挟着琴造访了他,阮籍很高兴,便现出青眼。因此礼义世俗之士嫉恨他如仇人,而文帝司马昭总是保护他。

8
 

古代诗歌鉴赏(5分)

南 浦  王安石

南浦东风二月时,物华撩我有新诗。

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

注:南浦,在江西南昌西南,即“画栋朝飞南浦云”(《滕王阁序》)中的南浦。

11、“鸭绿”“鹅黄”分别指什么?请作具体说明。 (2分)

 

12、第二句“物华撩我有新诗”中的“撩”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3分)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9031】收起 ︽

11、因风粼粼而起的是“鸭绿”色的“水光”;柔和的阳光映照下“袅袅”而垂的当是“鹅黄”色的新柳。“鸭绿”与“鹅黄”用的都是借代手法。

12、第二句中一个拟人化的“撩”字,极富情态,既从侧面烘托了南浦风光旖旎,又点明引发诗歌创作激情的原因,令人遐思。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4~17

                           明月清泉自在怀     孙见喜

    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不大,想象不来“松间明月”高洁,也不懂得“清泉石上”是怎么样。我虽然读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而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却无松竹流泉;及至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是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着情结,一段时间,于世人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真有一壶清茶,就可以笑谈古今。

   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那颗苍松,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长久,也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着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汉武帝亲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面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到头来,斧斤的利刃呢?鸟雀的坚喙呢?这些强势者连同风霜雨雪统统化作了它根下的泥土,成为它营养自身的“胎盘”和涵育情操的基础,这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能怎样?

   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坦城、执着、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和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和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瞬间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世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惟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选自《青年博览》)

14. 作者理解王维的诗《山居秋暝》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

 

15. 作者写终南山的松、黄帝陵的柏和碑林前的槐,目的是什么?  (3)                                       

16. 文中划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4)

到头来,斧斤的利刃呢?鸟雀的坚喙呢?这些强势者连同风霜雨雪统统化作了它根下的泥土,成为它营养自身的“胎盘”和涵育情操的基础,

 

②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

17.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A. 本文通过对王维诗的理解过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

B. 文中“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指王维诗的魅力和他的品德。

C. 作者主张要创造丰富物质财富,有高尚的精神境界,二者并重。

D. 作者对自然景物拟化和由此引发的议论深化了文章内容和主题。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9032】收起 ︽

14、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①少年时代未读懂;②青年时期自以为读懂了;③成年时期经历了无数生命体验和阅读堆积之后才读懂。

15、 作者的目的是赞赏它们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气度和胸襟。(答“自我完善”给3分,语句表达完整给1分。若只答出“自我修复”或“自我完善”的给1分)

16、 ①木中的祖宗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培养情操。

     ②追求物质享受的人最贫穷。(每一句2分,意思对即可)

17、 B  C(4分,每项2分)

10
 

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4)

    本文的标题,取自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一诗中的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①被谁遗弃?

②在时间上,古人飘然远去不再回来,空留白云千载。

③看来崔颢是在黄昏时分登上黄鹤楼的,孤零的一个人,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被遗弃感。

④不是被什么人,而是被时间和空间。

⑤在空间上,眼下虽有晴川沙洲,茂树芳草,而我的家在哪里呢?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9033】收起 ︽

③①④②⑤(这个语段说的是对崔颢这句诗的理解,只有③句是对这句诗直接进行解说的,③句应为首句;接着会发现①句是对③句的发问,而④句是对①句的回答;下面的语句应是按照“时间—空间”的顺序排列,即②⑤。)

11
 

根据下面这段话的意思,写一个结论。(不超过15个字)(4)

   千里马若不长鸣,就不会引起伯乐的注意,可能要一辈子困于常马;毛遂若不自荐,就不会被平原君任用,可能一辈子“锥处囊中”。所以,人应该               。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9034】收起 ︽

参考答案:抓住机遇,敢于推荐自己。

1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陶渊明拒绝为五斗米折腰而归隐;李白拒绝摧眉折腰事权贵而纵情于山水;项羽拒绝了屈辱地活着,选择了自刎;司马迁为了理想拒绝了死。一次拒绝就是一段佳话 。

  请以“拒绝”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中心突出,结构完整。

         ②字数不得少于800字。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9035】收起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关于我们  |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2018  京ICP证0705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