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 浏览:2887
  • 下载:1
1
 

现代文阅读(9分)

诗一定要有形式,这形式就是韵律

邓加荣

诗歌的特点是在韵律中运行,中国和外国,概莫能外。这是诗歌得以流传的基本要素,越是保持韵律严谨的好诗,流传得越是久远。反之,再好的诗如果没有韵律,也难以广泛地流传。这正如孔子所说的:“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根据这个道理,反思我国近百年的自由体新诗,之所以缺少传诵的耐力,根本的原因就是放弃了作为诗歌这种文体的基本要素——韵律。

在新诗刚刚兴起正在探索自己发展道路之时,章太炎先生就曾明确提出诗必须有韵,坚决反对那种认为只有摆脱韵律束缚才能写出好诗的说法。他在给曹聚仁的信中说:“必谓依韵成章,束缚情性,不得自如,故厌而去之;则不知樵歌小曲,亦无无有韵者,此正触口而出,何尝自寻束缚耶?”

新诗的推出,不可否认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是适应了时代的需求。但是从它发展至今的百年历程反思看,当时倡导新诗的先驱们,在打破统治了千百年的格律诗束缚的勇气和无畏的精神下,不免由于慎思不足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完全“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从而忽略了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即中国诗歌(从《诗经》到元曲)不管是哪一种格式都是有韵有律的,这些韵律的格式是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才形成的。正是由于有一定格式的韵律,诗歌才得以流传。而倡导自由体新诗的先驱们在他们刚刚走出国门,初见外国诗歌,在外语不太精深、未能熟谙外语中音节长短、重音排列等在母语中已经约定俗成的内在规律时,会不会仅从书面上看到它句子的长短不齐和语尾的有韵无韵,便误以为外国诗歌一律是没有任何格律的自由体诗呢?而对于大多数没有去到外国、只凭译文了解外国诗歌的人,则更是以为外国诗歌天生便是无拘无束的充分自由体,就是分行的散文。

应当说,新诗至今虽然已经经历近百年的历程,但仍然处于探索与寻求更适合于自己表现形式的阶段。历史上,每种新的诗体出现,由《诗经》到《乐府》再到格律诗、词、曲,每一次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过程。我认为,还是鲁迅先生说得对。他说:“诗要形式,要易记、易懂、易唱、动听,但格式不要太严,要有韵,但不必依旧诗韵,只要顺口就好。”鲁迅的话在五四时期推动诗歌革命,促进新诗产生时是正确的;今天,在推进新诗如何探索,如何找出更适合于自己的表现形式的过程中,仍很重要。

总之一句话,诗一定要有形式,这形式就是韵律。至于这形式、这韵律如何铸造,如何形成,仍然亟待探索、锻铸与完善。                   (选自《光明日报》2013年3月)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和外国的诗歌都一样,流传得越是久远的诗歌越具有韵律严谨的特点,因为韵律严谨是诗歌得以流传的基本要素。

B. 诗歌的基本要素是韵律,由于我国近代以的诗歌不讲韵律,所以失去了传诵的耐力,不能流传下好的作品。

C. 新诗也要有韵律,章太炎先生在新诗刚刚兴起并在探索自己发展道路时,就反对那种只有摆脱韵律束缚才能写好诗的说法。

D. 孔子曾经说过:“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诗歌,诗要讲求韵律,保持韵律严谨的好诗,才流传得久远。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倡导新诗的先驱们,具有打破统治了千百年的格律诗束缚的勇气和无畏的精神,他们推出的新诗,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

B. “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是倡导新诗的先驱慎思不足得出的认识,这样他们在打破千百年的格律诗的束缚之时,不免走向另一个极端。

C.倡导自由体新诗的先驱们初见外国诗歌,仅从书面上看到它句子的长短不齐和语尾的有韵无韵,就误以为外国诗歌一律是没有任何格律的自由诗体。

D.虽然已经历经近百年,但新诗至今仍然处于探索与寻求更适合自己表现形式的阶段,新诗的探索还要继续推进。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章太炎认为“樵歌小曲”不是没有韵律,只是这些民间小调无须刻意讲求韵律,“自寻束缚”,韵律已是触口而出。

B. 中国诗歌的韵律格式是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才形成的,从《诗经》到元曲,中国诗歌正是由于有一定格式的韵律才得以流传的。

C.以为外国诗歌天生便是无拘无束的自由体诗歌的错误理解,或是因为刚出国,未能谙熟外语中的语音规律,或是因为没有到过外国只凭译文了解外国诗歌。

D.“只要顺口就好”是鲁迅在五四运动时期推动诗歌革命,促进新诗产生的正确观点,在今天,这个观点在推进新诗找出更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的过程中仍很重要。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893】收起 ︽

2
 

文言文阅读(共19分)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孙权承摄大业,优文徵仪。到见亲任,专机密,拜骑都尉。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从讨羽,拜忠义校尉。仪陈谢,权令曰:“孤虽非赵简子,卿安得不自屈为周舍邪?”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

黄武中,入阙省尚书事,外总平诸官,兼领辞讼,又令教诸公子书学。大驾东迁,太子登留镇武昌,使仪辅太子。太子敬之,事先谘询,然后施行。进封都乡侯。后从太子还建业,复拜侍中、中执法,平诸官事、领辞讼如旧。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於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顾以闻知当有本末。”据实答问,辞不倾移。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南、鲁二宫初立,仪以本职领鲁王傅。为傅尽忠,动辄规谏;事上勤,与人恭。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财足自容。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室者谁,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权曰:“仪俭,必非也。”问果他家。其知信如此。

仪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畜。权闻之,幸仪舍,求视蔬饭,亲尝之,对之叹息,即增俸赐,益田宅。仪累辞让,以恩为戚。时时有所进达,未尝言人之短。权常责仪以不言事,无所是非,仪对曰:“圣主在上,臣下守职,惧於不称,实不敢以愚管之言,上干天听。”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吕壹历白将相大臣,或一人以罪闻者数四,独无以白仪。权叹曰:“使人尽如是仪,当安用科法为?”及寝疾,遗令素棺,敛以时服,务从省约,年八十一卒。                                    (《三国志》卷六二,选文有删节)

4.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到见亲任,专机密                       典:  主持

B.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                     夷灭:灭亡

C.其知信如此                             见:  看到

D.及寝疾,遗令素棺,敛以时服,务从省约     寝疾:病重

5.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够直接表明是仪忠正、清俭的一组是(    )(3分)

①孙权承摄大业,优文徵仪。到见亲任,

②太子敬之,事先谘询,然后施行。

③据实答问,辞不倾移。

④仪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畜。

⑤遗令素棺,敛以时服,务从省约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吕蒙企图偷袭关羽,孙权向是仪咨询,是仪很赞同吕蒙的主张,劝孙权予以采纳。

B.是仪针对质问,据实回答,毫不改口。孙权感其凛然正气和忠贞之性,就把他放了,刁嘉也因此而免遭处罚。

C.是仪作为王博,忠心耿耿,动辄规谏劝止;对上勤勉,对他人恭敬。他不治自家产业,不受人恩惠,所居的房子刚够自家居住。

D.吕壹普遍告发将相大臣,有些人,一个人便有三、四项过错,唯独没告发过是仪。孙权感叹说:“假使人们都像是仪一样,还用得着法令科条吗?”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仪累辞让,以恩为戚。时时有所进达,未尝言人之短。(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894】收起 ︽

6.选B。孙权是明白其中的是非曲直,即鉴于事实原因,才把他放了,刁嘉也因此而免遭处罚。

7、翻译见译文。评分标准:(1)“诬白”2分,“谤讪”1分,“系狱”1分,句子大意1分。(2)“累”1分,“辞让”1分,“戚”1分,“进达”1分,句子大意1分。

参考译文: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县人。孙权主持东吴大政之后,优待文人,征召是仪。见面后予以亲信任用,专门负责机密事务,拜官为骑都尉。吕蒙企图偷袭关羽,孙权向是仪咨询,是仪很赞同吕蒙的主张,劝孙权予以采纳。随同大军征讨关羽,拜为忠义校尉。是仪面陈孙权谢恩。孙权对他说:“我虽然不是赵简子,爱卿怎么不自己委屈些做周舍呢?”平定荆州之后,东吴定都武昌,拜是仪为裨将军,后又封为都亭侯,任守侍中。

黄武年间,回朝负责尚书事务,对外总领评定官员们的成绩,兼任辞讼之事,还受命教各位公子书学。东吴向东迁都之后,太子孙登留下镇守武昌,孙权命是仪辅佐太子。太子对他非常敬重,有事都先征询他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进封为都乡侯。后随从太子回到建业,又被拜为侍中、中执法,评定各官、负责辞讼依然如旧。典校郎吕壹诬告前江夏太守刁嘉诽谤国家政策,孙权大怒,将刁嘉逮捕入狱,彻底追查审问。当时与刁嘉一起在座的人都惧怕吕壹,同声说刁嘉曾有过此事,只有是仪说没听到过。当时追究深查,诘问数日,诏令愈愈严厉,群臣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出。是仪回答说:“如今刀锯已压在臣的脖子上,臣下怎敢为习嘉隐瞒,自取灭亡,成为对君王不忠之鬼!但是知与不知当有始未。”他据实回答,毫不改口。孙权只好把他放了,刁嘉也因此而免遭处罚。

南王和鲁王初封,是仪以本职兼领鲁王王傅。作为王博,他忠心耿耿,动辄规谏劝止;对上勤勉,对他人恭敬。他不治自家产业,不受人恩惠,所居的房子刚够自家居住。他有位邻居盖起大宅院,孙权外出时看见了,便问这所大宅院的主人是谁,左右随从回答说:“大概是是仪的家。”孙权说:“是仪很俭朴,肯定不是。”一询问,果然是别人的房子。是仪就是这样被孙权所了解信任。

他从不穿华贵的衣服,不吃讲究的饭菜,能够忍受清贫,家中没有储蓄。孙权听说后,亲到他的家中,看看他们吃的饭菜,并亲口尝过,非常感叹,当即增加他的俸禄和赏赐,扩大他的田地、宅邸。是仪多次推辞,对这样的恩宠深感不安。是仪经常向孙权提出建议,从不谈论他人的短处。孙权常责备是仪不谈论时事,是非不明,是仪回答说:“圣明的君主在上,臣下尽忠职守,唯恐不能称职,实在不敢以臣下愚陋的言论,干扰圣上的视听。”他为国家服务数十年,未曾有过过错。吕壹普遍告发将相大臣,有些人,一个人便有三、四项过错,唯独没告发过是仪。孙权感叹说:“假使人们都像是仪一样,还用得着法令科条吗?”及至病危,留下遗嘱要用素棺,以平时所穿的衣服下葬,务必要减省节约。八十一岁时去世。

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      语:  告诉

B.樊将军以穷困归丹                    穷困:贫穷

C.杀人如不能,刑人如恐不胜            举:  尽

D.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  赠送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895】收起 ︽

B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3分)

A.沛公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B.范增数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
C.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D.沛公已去,至军中。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896】收起 ︽

D

5
 

古代诗词鉴赏: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0-11题。(8分)
                            念奴娇·登石头城
                                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注释】石头城:即金陵城,在今南京清凉山。昔为六朝都城。离宫,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宫室。
10.本词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创设意境,请结合上片作简要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在此首词中抒发了哪些感慨,请分条概括并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897】收起 ︽

10.上片:实写了石头城天地无物、惟有青山如壁的空旷寂寥之景;(1分)虚写了昔日战争连年的激烈残酷、豪杰消逝的苍凉悲壮之景。(1分)虚实结合使意境更深远,情感更深沉。(1分)
11对世事(历史)变迁/昔盛今衰的悲哀。曾经的繁华六朝,现已成空荡的江山;曾经的行宫内院,早已是芳草萋萋。世事(历史)沧桑/盛衰无常,让人倍加感伤。
   对自然永恒、物是人非/人生短暂的无奈。曾经的江山明月离宫依旧存在,而曾经的豪杰宫人却已随时光流逝而“消磨”,一片空冷孤寂,让人顿觉自然永恒、人生短暂。

  对战争残酷的心痛。战火纷飞,摧毁了往日的繁华,只剩下生灵涂炭,白骨遍野,让人心痛。
   对青春易逝的感伤。多少美丽如花的歌舞粉黛,对镜施粉理鬓,却又青丝变白发,消磨了青春美丽,这应该是诗人对自已也是对世人青春易逝的感伤。(每点2分,答出三点5分)

6
 

现代文阅读(共17分)

                        博学大师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出生于富拉基亚的斯塔基尔希腊移民区,他的父亲是马其顿王国的宫廷侍医。公元前367年,迁居雅典,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学院生活学习了许多年,成为了柏拉图学院的积极参与者。
  在雅典跟柏拉图学习哲学的二十年,对亚里士多德说是个很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一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又受教于柏拉图,这三代师徒都是哲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在雅典的柏拉图学院中,亚里士多德表现得很出色,柏拉图称他是“学院之灵’’。但亚里士多德可不是个只崇拜权威,在学术上唯唯诺诺而没有自己的想法的人。他同大谈玄理的老师不同,他努力地收集各种图书资料,勤奋钻研,甚至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图书室。有记载说,柏拉图曾讽刺他是一个书呆子。在学院期间,亚里士多德就在思想上跟老师有了分歧,他曾经隐喻地说过,智慧不会随柏拉图一起死亡。当柏拉图到了晚年,他们师生间的分歧更大了,经常发生争吵。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亚里士多德在雅典继续呆了两年。此后,他开始游历各地。后,在马其顿统治希腊期间,亚里士多德又重返雅典,在那里一住就是二十年,那时他在雅典受到了很多的优待,除了拥有政治上的显赫地位以外,他还得到了亚历山大和各级马其顿官僚大量的金钱、物资和土地的资助。他在这里创立了自己的学派,这个学派的老师和学生们习惯在花园中边散步边讨论问题,因而得名为“逍遥派”。据说,亚历山大为他的老师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费用,他还命令他的部下为亚里士多德收集动植物标本和其它的资料。
  当亚历山大去世的消息传到雅典时,那里立刻掀起了反马其顿的狂潮,雅典人攻击亚里士多德,并判他为不敬神罪,当年苏格拉底就是因不敬神罪而被判处死刑的。但亚里士多德最终逃出了雅典,第二年,他就去世了,终年63岁。
  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可以称得上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不仅是形式逻辑的创始人,而且研究了辩证思维的最基本形式,成为第一个专门而又系统地研究思维和其规律的人。
  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的理念论,主要指出了一般不能离开个别而存在,事物的本质,即“形式”在事物之内。他提出四因说,认为具体的事物是由于四种原因而构成,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他主张认识的对象是外在的事物,强调感觉在认识中的重要性,思维依赖于感觉。这里紧密地接近了唯物主义。但他又认为,理性的知识是“高贵”的知识,纯思辨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是人生最高的理想,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除了哲学,亚里士多德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作出了很大贡献。
  在天文学方面,亚里士多德创立了运行的天体是物质实体的学说。他认为最外层的恒星球层是由处于宇宙边缘的原动天或者不动的推动者推动的。原动天或不动的推动者统率着一切天体和整个宇宙。
  在生物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考察过小鸡和其它动物在胚胎成长期中形成的发展。动物初生的成熟程度,是他的动物分类法的一个重要标准。亚里士多德曾指出鲸鱼是胎生的。他还认为,各种生物形成一个连续的序次,从植物到人,逐渐完善起。
  在物理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各物体只有在一个不断作用着的推动者直接接触下,才能保持运动,否则物体就会停止。这种推动者或在物体内部,如生物;或在物体外面,如物体受到外力推动或拉引那样。均匀的物体,只能靠外的推动而运动,因此,任何运动,都是通过接触而产生的。
  对于知识,亚里士多德并不盲从于先师,对于先师的研究成果从不轻易地认同,而是看重实证,尊重真理。他的著作基本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前人的知识积累,二是助手们为他所作的调查,三是尊重真理,表达不同于先师的独立见解。
  亚里士多德显示了希腊科学的一个转折点。在他以前,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力求提出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解释自然现象。他是最后一个提出完整世界体系的人。在他以后,许多科学家放弃提出完整体系的企图,转入研究具体问题。
  亚里士多德集中古知识于一身,在他死后几百年中,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对知识有过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
  亚里士多德的另一句名言也是令人称道的,那就是:“柏拉图是可敬的,但真理更加可敬。”

13.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本文全方位地展现了他的人生轨迹,详细地展示了亚里士多德在学术领域里所取得的成就,彰显了他的学术水平。
  B.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的理念论,一般不能脱离个别而存在,同时,他还认为理性知识是“高贵”的知识,纯思辨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
  C.如果没有亚历山大对亚里士多德学术研究的支持与帮助,亚里士多德根本就不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D.亚里士多德之所以说:“柏拉图是可敬的,但真理更加可敬”,是因为他发现柏拉图的学说根本是错误的。
  E.亚里士多德显示了希腊科学的一个转折点,他是最后一个提出完整世界体系的人。在他之前,人们试图通过完整的世界体系解释自然现象,在他之后,许多科学家则将目光投向具体问题。
14.为什么作者认为“在雅典跟柏拉图学习哲学的二十年,对亚里士多德说是个很重要的阶段”?请简要概括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结合原文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898】收起 ︽

13.BE(A没有全方位展示他的人生轨迹;C只是条件之一;D:柏拉图是可敬的,真理更加可敬“理解有误)

14. ①名师出高徒。在雅典,亚里士多德遇到柏拉图,二柏拉图又受教于苏格拉底,跟随名师,接受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知识②踏实勤奋。他同大谈玄理的老师不同,他努力搜集各种图书资料,勤奋钻研,甚至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图书室③质疑权威。在学术面前,亚里士多德不是一个唯唯诺诺的人,在学院期间,亚里士多德就在思想上跟老师有了分歧,他曾经隐喻地说过,智慧不会随柏拉图一起死亡。

15. ①观点:同意,和尊重权威、尊重老师相比,真理更为重要。②从文本看,亚里士多德不迷信权威,在学院期间,亚里士多德就在思想上跟老师有了分歧,他曾经隐喻地说过,智慧不会随柏拉图一起死亡。③对于知识,亚里士多德并不盲从于先师,对于先师的研究成果从不轻易地认同,看中实证,尊重真理。他的著作既尊重前人的观点,又重视资料的积累,和对真理的追求。同时要联系现实。

7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这位姑娘天生就眼睛深凹,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在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里,很容易被人认出。

B.为化解部分旅客的不满情绪,他们设立了“旅客投诉中心”,此举说明他们不光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还有闻过则喜的雅量。

C.漫步在这里的景区,石林、溶洞、飞瀑显露出鬼斧神工的魅力,浓郁淳朴的苗家风情及风姿绰约的民族歌舞增添了人文情绪。

D.把幼儿教育从产业化转变为教育社会化、公益化,就可以有效地制止乱收费、高收费行为,这才是扬汤止沸的良策。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899】收起 ︽

B

8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近日,日本“购岛”闹剧始作俑者东京都知事石原宣布辞职并着手组建新党。作为一个老牌右翼分子,他的每一次政治“噱头”都是为了迎合日本社会的右翼势力。

B.开发商们对商品房面积的计算方式一直讳莫如深,由此导致的开发商与业主之间的经济纷争经常发生。

C.今年恰逢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被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大家关注杜甫是好事,但此事也折射出国人漠不关心传统文化的心态。

D.今年有四到六成的作品流拍,成交总额同比减少一半,这说明以往超过底价十倍成交的火爆场面已明日黄花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900】收起 ︽

C

9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太极武术自发轫以,经过数年的传承,踪迹遍及大江南北,各门各派拳法套路虽有不同,但同出一宗,共承一脉,是不容置疑的。

B.作为中国台球第一美女的潘晓婷,被称为“九球天后”,却因从未拿过亚运金牌而显得妍媸毕露,这次终于实现了美貌与实力的完美融合。

C. 父亲的言传身教,同学们的耳提面命,使弥金冬的画风日渐成熟,在弥派的苍郁凝重里笔锋变得爽利、有劲,光大了弥派画风。

D.随着家长观念的改变,已经出现了孩子暑期报班从趋之若鹜到以兴趣为主的情况,培训班的负责人反复提醒,应该充分激发孩子的兴趣。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901】收起 ︽

A

10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3分)

A.一个省的文化系统如果能肩负起继承当地文化传统的使命,那么这个省的文化底蕴就会得到保持,而不至于中断和流失。

B.大型情景剧音舞诗画《天安门》,一开就采用“幻影成像”与舞台真人的互动,营造远古“北京人”穿越时空向人们跑。

C.足坛名帅戚务生的执教经验丰富,在短短5年内,把云南红塔队改造成了一支甲A强队,为西南足球赢得荣誉。

D.截至日前,希望工程已累计接受海内外捐款22亿多元,改造和新建了9508所希望小学,使300多万名学生走进新校舍。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902】收起 ︽

D

11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艺术家富于感情,单凭直觉思维;他恍然大悟,无须推理。

②这种看法未免失之武断,甚至是错误的。

③真正的科学家,既有推理能力,也有相当的想象力,有时还会越过复杂的推理而直接得到答案;否则,他的科学研究也会受到影响。

④人们习惯于把艺术和科学说成是毫无内在联系的完全不同的东西。

⑤真正的艺术家,既有想象力,也有相当的推理能力,并且深知自己的作为;否则,他的艺术创作会受到影响。

⑥科学家相当冷静,光靠理性思维;他循序论证,无须想象。

A.①⑥②④⑤③ B.①⑥④②③⑤ C.④①⑥②⑤③ D.④②①⑥⑤③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903】收起 ︽

C

12
 

给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8字)(4分)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两位科学家不久前在美国天文学会举行的全球性会议报告上说,他们运用跨越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伊利诺伊州和马里兰州的庞大射电望远镜,在接近银河系中心,距地球2.3万光年的“人马座2”射电的一个恒星正在形成中的区域内,探测到了甘氨酸特有的信号。

甘氨酸是常见的氨基酸中体积最小的一种,在许多种蛋白的形成过程当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两位科学家认为,在这一相当恶劣的空间环境下探测到甘氨酸的事实表明,氨基酸在宇宙中的存在比人们预想的更为普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904】收起 ︽

参考答案:美国科学家(人物)探测到甘氨酸特有信号(事件及结果)

13
 

仿照所给句子,以“溪流”和“春笋”为询问对象,完成另外两句的续写。(4分)

    我问翱翔的雄鹰:怎样才能飞得更高、看得更远?雄鹰拍打着翅膀告诉我:目光放远,让视野更广阔!

    我问潺潺的溪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问破土的春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905】收起 ︽

参考答案:(我问潺潺的溪流:)怎样才能唱得更欢、流得更久?溪流敲击着岩壁告诉我:坚定信念,让脚步更洒脱!(我问破土的春笋:)怎样才能站得更高、立得更稳?春笋抽动着新芽告诉我:虚怀若谷,让身躯更强壮!

14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

根据以上材料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906】收起 ︽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诗的“变”与“常”

                          吕进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但这是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

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 “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3月15日)

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在精神上从来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B.新诗无论怎么变,“常”都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所以新诗有的时候要在“变”中继承“常”。

C. 在传播上,尽量用最清晰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并且要注重听觉,注重吟诵。

D. 中国诗歌的“常” 来源于又隐形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外在于现代诗歌当中。“常”是诗歌的精神,是审美精神。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

B. 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是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

C.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这便是创作的境界。

D.当徐志摩的诗从“情感泛滥”到“情感羁勒”时,证明了他在诗歌创作上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

A.变是新诗的根本,作者认为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B.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是民族诗歌之“常”,在新诗未来发展创作过程中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

C.现今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彰显了新诗对新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

D.在“变中继承“常”,在“变”中时时回望“故乡”,新诗就会在未来文学中充任先锋和旗帜的作用,就一定可以进入国人艺术鉴赏的视野之内了。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907】收起 ︽

1.A(B.强加因果 C文中是“最浅显的语言” D 文中是“来自于又外在于。。。。)

2.C(“创作状态

3.B(A“理论者那里” C“取决于”而非彰显 D 无中生有)

1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唐休璟,京兆始平人也。少以明经擢第。调露中,单于突厥背叛,都督周道务遣休璟将兵击破之于独护山,斩获甚众,拜丰州司马。

永淳中,突厥围丰州,都督崔智辩战殁。朝议欲罢丰州,徙百姓于灵、夏,休璟以为不可,上书曰:“丰州控河遏贼,实为襟带,自秦、汉已来,列为郡县,田畴良美尤宜耕牧。隋季丧乱,不能坚守,乃迁徙百姓就宁、庆二州,致使戎羯交侵。贞观之末,始募人以实之,西北一隅,方得宁谧。今若废弃,则河傍之地复为贼有,灵、夏等州人不安业,非国家之利也。”朝廷从其言,丰州复存。

久视元年秋,吐蕃大将麹莽布支率骑数万凉州,入自洪源谷,将围昌松县。休璟以数千人往击之,临阵登高,望见贼衣甲鲜盛,谓麾下曰:“自钦陵死赞婆降麹莽布支新知贼兵欲曜威武故其国中贵臣酋豪子弟皆从之人马虽精不习军事吾为诸君取之”乃被甲先登,与贼六战六克,大破之。是后休璟入朝,吐蕃亦遣使来请和,因宴屡休璟。则天问其故,对曰:“往岁洪源战时,此将军雄猛无比,杀臣将士甚众,故欲识之。”则天大加叹异。

休璟尤谙练边事,自碣石西逾四镇,绵亘万里,山川要害,皆能记之。长安中,西突厥乌质勒与诸蕃不和,举兵相持,安西道绝,表奏相继。则天令休璟与宰相商度事势,俄顷间草奏,便遣施行。后十余日,安西诸州表请兵马应接,程期一如休璟所画。则天谓休璟曰:“用卿晚。”又谓魏元忠及杨再思等曰:“休璟谙练边事,卿等十不当一也。”

寻转太子右庶子,依旧知政事。景龙二年,致仕于家,年力虽衰,进取弥锐。时尚宫贺娄氏颇关预国政,凭附者皆得宠荣,休璟乃为其子娶贺娄氏养女为妻,因以自达。休璟年逾八十,而不知止足,依托求进,为时所讥。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四十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斩获甚众,拜丰州司马                                      超:破格

B. 吐蕃大将莽布支率数万凉州                               寇:侵犯

C. 因宴屡休璟                                                :拜见          

D. 用卿晚                                                          恨:遗憾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钦陵死/赞婆降/麹莽布支新知贼兵/欲曜威武/故其国中贵臣酋豪子弟皆从之/人马虽精/不习军事/吾为诸君取之/

B.自钦陵死/赞婆降/麹莽布支新知/贼兵欲曜威武/故其国中贵臣酋豪子弟皆从之/人马虽精/不习军事/吾为诸君取之/

C.自钦陵死/赞婆降麹莽布支/新知/贼兵欲曜威武/故其国中贵臣酋豪子弟皆从之/人马虽精/不习军事/吾为诸君取之/

D.自钦陵死/赞婆降麹莽布支/新知贼兵欲曜威武故/其国中贵臣酋豪子弟皆从之/人马虽精/不习军事/吾为诸君取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唐休璟文武双全,深受朝廷重用。唐休璟本是一个通晓经学的文士,凭“明经”入仕,但在他为官的生涯中却累战沙场,屡建战功,皇帝很器重。

B. 唐休璟尤其熟悉边疆防守事务。西突厥等与诸蕃不和,阻断了到安西的通道,武则天要他和宰相商量对策,他在很短时间草草地写出了奏章。

C. 唐休璟英勇善战,身先士卒。身为主帅的唐休璟在面对精兵强敌的情况下,主动出击,临阵冲杀在前,最终获得胜利;洪源大战,威震吐蕃。

D. 唐休璟在晚年非常贪恋权位。年八十却仍不知足,还想任官,为加官晋级,还为儿子娶显贵人家的养女为妻,结果受到世人讥笑,声誉不佳。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隋季丧乱,不能坚守,乃迁徙百姓就宁、庆二州,致使戎羯交侵。

(2)景龙二年,致仕于家,年力虽衰,进取弥锐。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908】收起 ︽

4.C(偷看)

5.A

6.B(非“草草”,应为“草定”)

7.(1)隋朝末年社会混乱,不能坚守,便迁徙百姓到宁、庆二州,致使戎人、羯胡交相侵入。(“季”“就”“交侵”各1分,句意2分)

(2)景龙二年,唐休璟退休在家,身体和精力虽然已经衰退,但获取功名之心却更加强烈。(“致仕”“虽”“弥”各1分,句意2分)

译文:

唐休璟,是京兆始平人。他年轻时考中明经科。调露年间,单于突厥背叛朝廷,引诱煽动奚、契丹侵犯掠夺州县,后来奚、羯胡又与桑乾突厥一同谋反。都督周道务派遣唐休璟领兵在独护山打败了叛军,斩杀俘虏了很多叛兵,唐休璟因此被破格授任丰州司马。永淳年间,突厥围攻丰州,朝廷商议要放弃丰州,把百姓迁移到灵、夏二州,唐休璟认为不可以,向朝廷上书,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丰州又保存了下来。久视元年秋天,吐蕃大将麹莽布支率领数万骑兵进犯凉州。唐休璟统率数千人前往迎击,来到阵前登高观察敌情,看见敌兵穿的铠甲颜色鲜艳,便对部下说:“自从钦陵死去,赞婆投降之后,麹莽布支新任敌兵首领,想要炫耀武力,所以他国内的权贵子弟皆随从而来。人马虽然看似精良,却不懂得军事,看我为诸君攻取他们。”于是唐休璟披甲上马,抢先冲入阵地,与敌人六战六胜,大破吐蕃军队,斩杀吐蕃副将二人,斩获敌人首级二千五百个,并将敌兵尸体堆起来封土筑成大坟丘以后而归。此后,唐休璟入朝,吐蕃也派使者来求和,在宴席上吐蕃使者多次偷看唐休璟。武则天询问原因,使者回答说:“去年在洪源交战时,这位将军雄猛无比,杀了我们很多将士,因此想记住他的相貌。”武则天大加赞叹。唐休璟尤其熟悉边防事务,从碣石向西越过四镇,绵延万里,山川要害,他都能记在心中。长安年间,西突厥的乌质勒与诸蕃不和,起兵相争,安西通道断绝,表奏相继上报朝廷。武则天命令唐休璟与宰相商讨事态,顷刻之间拟好奏章,武则天便批准施行。十几天后,安西各州上表请求接应兵马,行程和日期与唐休璟所估计的完全一致。武则天对唐休璟说:“只遗憾重用你太迟了。”因为契丹进犯边境,他又兼任安东都护。当时中宗李显当皇太子时,唐休璟出发之前,进宫报告皇太子说:“张易之兄弟侥幸受到恩宠的待遇,多次进入后宫参与宴会,纵情任性有失礼节,这不是朝臣应该做的,希望防备观察。”中宗登上帝位后,望着他说:“您从前对我的直言,我到现在还没有忘记。当初想召您进京议事,只是因为您在边境路程遥远,又考虑到北方边境的安危。”景龙二年,唐休璟退休在家,身体和精力虽然已经衰退,但获取功名之心更加强烈。当时尚宫贺娄氏经常干预国政,依附她的人都得到恩宠和官位,唐休璟就为儿子娶了贺娄氏的养女为妻,借以使自己的官运通达。唐休璟年过八十,却还不知满足,依托权贵以求晋升,被当时的人所讥讽。唐休璟起初得到皇帝封赏时,把几千匹绢分别散发给亲戚和族中之人,又拿出家里的几十万钱财重修家里的墓地,用完备的礼节重新安葬他五服之内的亲属,当时人都称赞他。延和元年七月,唐休璟去世,终年八十六岁,赠荆州大都督,谥号忠。

17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8-9题。

蟾宫曲

阿鲁威

  理征衣鞍马匆匆。又在关山,鹧鸪声中。三叠《阳关》,一杯鲁酒,逆旅新丰。  看五陵无树起风,笑长安却误英雄。 云树濛濛,春水东流,有似愁浓

注释: ①鲁酒:春秋时鲁国所酿酒,味薄。 ②逆旅新丰:唐代名臣马周未做官时客游长安,住在新丰旅舍中,受尽店主白眼。逆旅,旅舍。新丰,在今陕西临潼县东。 ③五陵:西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均在长安一带。

8.这首元曲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曲意简要赏析。(5分)

9.本曲结尾写道“有似愁浓”,试结合全曲,具体分析作者是怎样抒发“浓愁”的。(6分)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909】收起 ︽

8.答案:(1)鞍马、关山、鹧鸪,交代了旅途中的环境;(2)行色匆匆的长途跋涉中,鹧鸪声声,渲染凄凉的气氛,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3)鞍马倥偬,关山重重,已使人劳顿,鹧鸪的叫声更是旅人愁绪的象征,抒发了作者的羁旅之愁和身不由己的悲哀。(作用3分,答出一点给1分,结合意象意境分析出2点给2分)

9.答案:作者对旅途中的愁情描述很有层次。(1)“又在关山闻鹧鸪”,作者触景生情,写出自己漂泊无定、孤寂无依之愁。(2)“一杯鲁酒”,作者借酒消愁而愁情更浓。(3)“逆旅新丰”,“笑长安却误英雄”运用马周客乡受辱的典故,写出了自己落魄、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无奈。(4)“云树濛濛,春水东流,有似愁浓”,运用比喻,用有形之物状无形之情,化虚为实,写出愁情之浓。(4点中答出任意3点并结合词句分析就可得满分。)

18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_,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___,斯已矣。  (《逍遥游》)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房宫赋》)

(3)人生如梦, _________   _。(《念奴娇 赤壁怀古》)

(4)想当年,_____________,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910】收起 ︽

19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老金的蝈蝈笼子

何立伟

老金坐在我的办公桌对面,脑壳低垂,神情暖昧,手肯定忙着,却被桌子上厚厚的稿件所遮蔽,形容虽不可称鬼祟,但也算得上有几分诡秘。    

惟有我晓得他在干什么。    

老金的手机发出急促叫声,必是有短信来了。整天的,他的手机如一只装了蝈蝈的笼子,时不时地那么叫着。手机一叫,老金便把脑壳低下去,手指一阵忙乱,当然就是在那里回短信。中文输入用的是拼音。湖南人,NL不分,前后鼻音不分,拼起来麻烦。一二十字的短信,左摁右摁,一错再错,捉虫一般……    

短信都是他女儿发来的。他女儿在北京念大一。很聪明的女孩子,但时常旷课,一个人坐在校园的草地上晒太阳,看闲书,听CD,然后,给老爸发短信。    

聪明的女孩子大约都有点清高,一清高又有点孤独,一孤独就少朋友,少朋友就少沟通,于是愈加地清高,亦愈加地孤独。没有人好沟通,只好跟老爸说话,用滔滔不绝的手机短信。    

“下午一个人跑到王府井,买了一件耐克T恤,还有一双阿迪达斯的鞋。哈,又放你的血啦。”    

“在三联买了本昆德拉的《无知》。喜欢这个住在法国的捷克男人。和他比,周围全是傻子。”    

老金的回复都是耐心细致苦口婆心的……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凡事都应当这样而不应当那样。有父亲兼党委书记的语重心长,亦有对年轻人的尽可能多的理解和报纸上说的与时俱进。    

“我把她当朋友一样。”老金跟我说。    

当然。我指出,这仅仅是一种姿态。实际上,父女的关系并不会像他想象的那样平等。    

“怎么这样说呢?”老金不满道,“不平等,她能给我发那么多短信吗?能大事小事鸡零狗碎的事都跟我讲吗?能这么全方位全天候地沟通吗?”    

“那是因为她不想跟她的同学讲,她看不起她的同学。她没有交谈者,只好来跟你说。人总是有倾诉欲的。”    

“你打击我。”老金说,很不屑地白我一眼,“你心理不平衡,因为你儿子不给你发短信!”    

他说的是。我儿子也是大一,但极少给我发来短信。而我晓得,他的快乐统统来自他的同辈,而不是我这样的“半老徐爷”。如果他有话只肯跟我讲,我反觉得有问题。    

对于我的观点,老金很不以为然,摇着脑壳,声明道,他和他女儿没有代沟。他女儿心高气傲,是因为“哪个要她这样优秀”!    

这时蝈蝈又叫了。老金低头看短信,脸上浮出极幸福的笑容。“念给你听啊,”他说,“‘你老是指责我旷课,给你个安慰吧。这次专业考试,我是全年级第一名。’你看你看,鬼家伙!”    

老金的欢乐、担忧、欣慰、郁闷,全部来自他女儿的短信,这是老金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但我担心这亦是他女儿的最大乐趣。我们彼此争论,但是没有结果。老金的生活,按照老金理解的那样自得其乐地过着。    

到了大二的下学期,忽然,老金的蝈蝈笼子不怎么叫了。办公室一下子变得寂静,亦变得空虚。老金的脸有些灰白。我这个人有些麻木,刚开始尚没觉察到这是什么原因,只感到空气里似乎缺少了什么东西。后来一想,哦,原来是老金的女儿很少来短信了。    

我问老金怎么回事。老金叹了口气,说:“她可能找了男朋友了,她现在不和我沟通了。”    

我说好哇老金,祝贺祝贺哇,早就应当是这样子哇。    

老金点了支烟,深吸一口,望着窗外,一脸怅然,说:“你又打击我。”

(选自《小小说精选》)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文章通过老金和女儿短信沟通从多到少的经过,让读者看到了年轻人从青涩到成熟的人际交往过程的转变,也有父母对子女的关爱。

B.文中的“有父亲兼党委书记的语重心长,亦有对年轻人的尽可能多的理解和报纸上说的与时俱进”,表现出老金作为父亲对女儿生活与学习极为关心,也希望能与女儿建立平等的朋友般的关系。

C.文章里作者的儿子上大一,很少给作者发短信,觉得作者的言论是“半老徐爷”,说明作者的儿子人际关系好,朋友多。不屑于和作者交谈,说明作者是个老古董,不懂与时俱进。

D.老金的女儿专业课考了第一,说明她每天心无旁骛的学习,所以才会缺乏与人交往的时间;而老金对女儿的成绩非常骄傲,说明家长往往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E.在结尾,老金的女儿找到男朋友,于是就不再勤于给父亲发短信了,老金对此大受打击,表现出老金对女儿找到异性朋友后疏远父亲而表示不满。

(2)请对小说中老金的女儿这一人物形象做简要分析。(6分)

(3)文中有多处对比写法,请找出三处,并简要指出其作用。(6分)

(4)有人说小说的标题应该改成“转变”,你认为哪个标题更好。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911】收起 ︽

(1)A给2分,B给3分,E给1分;C、D不给分。(C将作者与“我”等同;D“她每天心无旁骛的学习,所以才会缺乏与人交往的时间。”文中可以猜测老金的女儿甚至可以旷课,而且很多时间是在看小说,逛街。所以这点在文中无根据。另外“说明家长往往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在对孩子衡量的机制上存在很大缺失。”这句也不完全对,老金其实对女儿缺乏朋友圈子是很焦急的,E “表现出家长对子女找到异性朋友后对自己的疏忽表示不满”,“不满”在文中谈不上,说是“矛盾”还可以)

(2)参考答案

①聪慧优秀:在北京念大学,并且在并不全力以赴的情况下专业课能拿第一。

②清高孤傲:看不起同学,没有什么朋友,无聊时,只好给父亲发短信倾诉。

③与父亲关系很好:愿意和父亲倾诉,并能大事小事鸡零狗碎的事都讲。

④文艺青年:一个人坐在校园的草地上晒太阳,看闲书,听CD,爱看昆德拉的《无知》。

⑤生活讲究,追求精致。或者说是衣食无忧的天之骄子,没有赚钱的学生,购买名牌的衣服和鞋。有大量的时间享受悠闲的大学生活,不用为生活奔波。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主要在于自圆其说,注意并非性格特点,而是人物形象分析,所以有关人物身份等也可以说。3点即可,每点2分)

(3)参考答案

①老金女儿从最开始大量给父亲发短信到文章结尾找到男朋友后不勤于给父亲发短信的对比——看到老金女儿思想的变化。

②从最开始办公室里老金手机短信声的频频响起到最后“我”都觉的寂静形成对比—衬托出老金的“充实”与孤寂。

③老金与“我”对待长大了的孩子的观念之对比——凸显“我”与老金教育观念的差别。

④开始“我”对老金女儿的交际能力的担忧到最后对老金女儿成功有朋友圈的祝贺,形成对比—— 突出老金女儿的变化。

(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3点即可,每点2分)

(4)(2+6分)答案:探究示例一:

以“老金的蝈蝈笼子”为题更合适。

① “蝈蝈笼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手机比喻成蝈蝈笼子,短信声响就是蝈蝈的叫声,新颖有趣,容易吸引读者关注。

②以“老金的蝈蝈笼子”为题内涵丰富。“笼子”保护着“蝈蝈”,也禁锢“蝈蝈”,有时颇像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以此为题更能呼唤出读者的丰富想象,有利于凸显小说的主题。

③从读者接受角度看,以“老金的蝈蝈笼子”为题,口语化强烈,有着对老友揶揄的感觉,让人忍俊不禁。

通过以上比较看出,“老金的蝈蝈笼子”做标题更好,“转变”就过于浅白平淡了。

探究示例二:以“转变”为题更合适。

①以“转变”为题能够更准确直接地概括小说要表达的真正内容,文中老金的女儿的一系列转变,老金情绪的一系列转变,作者态度的一系列转变共同组成了文章的有机整体。小说展示的就是转变的过程及结果。

②以“转变”为题能够更让人深思去比较两代人之间的不同,事情前后的变化,而不止关注一方,这对小说主题的全面理解是比较有利的。

③在读者领悟的角度上,以“转变”为题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蝈蝈笼子”容易让人在题材上产生误解,不利于读者领会文章内容。

通过以上比较看出,“转变”做标题更好。

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悼朱光潜先生

李泽厚

朱光潜先生逝世了,我应该写点什么,却不知道写什么才好。凌晨四点钟,我坐在屋里发呆,四周是那样的寂静。

我和朱先生是所谓“论敌”,五十年代激烈地相互批评过,直到朱先生暮年,我也不同意他的美学观点。这大概好些人知道。但是,我和朱先生两个人一块喝酒,朱先生私下称赞过我的文章……这些却不一定有许多人知道。那我就从这写起?

我那第一篇美学文章是在当时批朱先生的高潮中写成的。印出油印稿后,我寄了一份给贺麟先生看。贺先生认为不错,便转给了朱先生。朱回信给贺说,他认为这是批评他文章中最好的一篇。贺把这信给我看了。当时我二十几岁,虽已发了几篇文章,但毕竟是言辞凶厉而知识浅薄的“毛孩子”。这篇文章的口气调门便也不低,被批评者却如此豁达大度,这相当触动了我,虽未对人常说,却至今记得。贺先生也许早淡忘了,但不知那封信还在不?当然,朱先生在一些文章中也动过气,也说过重话,但与有些人写文章来罗织罪状,夸张其辞,总想一举搞垮别人,相去何止天壤?我想,学术风格与人品、人格以至人生态度,学术的客观性与个体的主观性,大概的确有些关系。朱先生勤勤恳恳,数十年如一日地写了特别是翻译了那么多的东西,造福于中国现代美学……这是我非常敬佩而想努力学习的。朱先生那半弯的腰,盯着你看时那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带着安徽口音的沉重有力的声调,现在异常清楚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因为自己懒于走动,我和朱先生来往不多。在“文革”中,去看过他几次。我们只叙友情,不谈美学。聊陈与义的诗词,谈恩斯特·卡西尔……虽绝口不涉及政治,但我当时那股强烈的愤懑之情总有意无意地表露了出来。我把当时填的一首词给朱先生看了,朱先生却以“牢骚太盛防肠断”来安慰、开导我。并告诉我,他虽然七十多岁,每天坚持运动,要散步很长一段路程,并劝我也搞些运动。朱先生还告诉我,他每天必喝白酒一小盅,多年如此。我也是喜欢喝酒的,于是朱先生便用酒招待我,我们边喝边聊。有一两次我带了点好酒到朱先生那里去聊天,我告诉他,以后当妻子再干涉我喝酒时,我将以高龄的他作为挡箭牌,朱先生听了,莞尔一笑。

“文革”后,朱先生更忙了,以耄耋之年,编文集、选集、全集,应各种访问、邀请、讲学、开会,还要翻译维柯……于是我没再去朱先生那里了。最近两年,听说朱先生身体已不如前,但我消息既不灵通,传闻又时好时坏,加上自己一忙,也就没十分注意。

如今,一声惊雷,先生逝去。回想起当年情景,我真后悔这十年没能再去和朱先生喝酒聊天,那一定会痛快、高兴得多。但这已经没有办法了,生命只有一次,人生不能重复。只是记忆和感情将以更丰富的形态活在人的心底。而这也就是死亡所不能吞噬的人类的有活力的生命和生命的活力。

一九八六年三月七日晨五时匆草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作者和朱光潜先生曾有过激烈的论争,学术见解也不甚相同,但在作者心中对朱先生却仍充满了崇敬、爱戴之情。

B.作者年轻时知识浅薄、牢骚满腹,写文章也是言辞凶厉、傲慢自大,他为自己对朱光潜先生造成的伤害懊悔不已。

C.本文采用倒叙手法,抓住典型细节,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表现朱光潜先生崇高的品格,表达了深沉的悼念之情。

D.“文革”中作者与朱光潜先生会面时只叙友情,不谈美学,既有当时政治气候的原因,也有两人观点相悖的原因。

E.作者认为朱光潜先生的人品、人格以及人生态度决定了他学术风格,并最终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美学大家。

(2)在这篇悼念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朱光潜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6分)

(3)作者与朱光潜先生曾经激烈地相互批评过这一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

(4)朱光潜先生对“论敌”的态度给你哪些启迪?请你结合文本分条陈述。(8分)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912】收起 ︽

(1)C 3分;A 2分;D 1分。(B项对作者的评价和感情分析不当,D项原因分析依据不足,E项概括绝对、片面)

(2)①朱光潜先生是一位一生勤奋,笔耕不辍,为中国现代美学做出巨大贡献的美学大家;(2分)②他胸怀宽广,豁达大度,对批评他的人也能宽容对待;(2分)③他为人谦和,心态平和,不怨天尤人。(2分)(答注意养生、爱运动等给1分)

(3)①体现了作者的直率、坦诚;(2分)

②使文章内容真实可信;(2分)

③更能体现朱光潜先生豁达大度的崇高品格。(2分)

(4)①在学术上认为对的要坚持己见,不轻易改变自己的立场;(2分)

②对对手的长处和优点应不吝赞赏,(2分)

③不罗织罪状,夸张其辞,不整人;(2分)

④把论敌当朋友,互相激励提高。(2分)

2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奥斯卡著名影星凯奇在一部电影中一人分饰两角,所扮演的孪生兄弟性格又判若两人,却能说变就变,迅速入戏。

B.《狼图腾》里作者笔下的草原狼,既是生物的狼,也是人文的狼;既是现实的狼,也是历史的狼。这部书堪称为一部力透纸背的大书。

C.他这个人心直口快,嘴上没有把门锁,刚才的话也是想什么到就说什么,言不由衷,你可千万不要介意。

D随着家用电器市场的快速发展,市场瞬息万变,产品更新换代也日益加快,新概念、

新功能不断涌现,更多的新型家电产品也登堂入室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913】收起 ︽

B

A项“判若两人”应指同一个人B项,力透纸背:形容书法遒劲有力;形容诗文深刻有力。该词用在句中合乎语境。C项 言不由衷:指说的不是真心话 。应该用“有口无心”。 D项 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此处属望文生义。

2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近日,有一档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火爆荧屏,它不仅改变了很多年轻人对婚姻的态度,也提高了湖南台的收视率

B证监会今天宣布,为加强我国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不断完善证券交易方式,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将于近期正式启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工作。

C澳大利亚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与人们普遍认为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层融化、冰层面积缩小相反,南极冰层的总面积仍在扩散。  

D美国财政部在公布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之后,媒体就问这个数字是如何得出来的。财政官员竟然说,他们没有研究依据,只是这个数字听上去比较顺耳。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914】收起 ︽

B

A项. 关联词“不仅”“而且”语义反了  B项.动宾搭配不当。将“扩散”改为“扩大” D项 “在”提到句子最前面

23
 

请将下列语句重新排序,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隐语的最早应用大概在预言谶语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符谶大半是隐语。

  ①神有所感示,也用诗歌传达给人

  ②不过人说的话要明白

  ③才能显得他神秘玄奥

  ④人有所颂祷,用诗歌进呈给神

  ⑤诗歌在起源时是人与神互通心意的媒介

  ⑥神说的话要不明白

A.④②①⑥③⑤                   B. ⑤⑥③①④②

C.⑤④①②⑥③                   D.⑥③⑤④②①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915】收起 ︽

C

⑤是总说。④①分说,并列关系,且与⑤对应。②⑥分说,先说“人”,后说“神”。 ③句说的是神说的话的特点,应该在⑥后。

24
 

把画线部分改写成一个单句,使它与下文衔接顺畅。(5分)

三星堆文化引人注目,从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面具,这些青铜面具模样不同寻常这是三星堆文化的一个奇特之处。这些面具几乎千篇一律地是粗眉毛、大眼睛、高鼻梁、阔扁嘴,几乎没有下巴颏。仔细观察这些青铜面具,两只耳朵上各有一个小孔。这种面具的脸型与现代当地人大相径庭,代表什么使人费解。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916】收起 ︽

引人注目的三星堆文化一个奇特之处就在于从遗址中出土的大量青铜面具的模样都不同寻常。

2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6分)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自古以来人们依土地而生,自然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们,

     ①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山坚毅不拔,沉静、博大、深厚;水至柔至利,屈曲有致,既可润物无声,又能摧枯拉朽。山的阳刚与水的阴柔相生相合,便是宇宙无限的生机。当春风吹来的时候,    ②     ;当夏天来临的时候,人在自然生命的苍翠中感到生命的蓬勃;当秋景的宁静疏落,让人体会收获过后的宁静和天高云淡的旷远;而冬日的萧瑟空寂,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艰难和顽强。人在山川的变化中,找到了自己情绪的寄托,获得精神的安顿。因此   ③    ,望水则情溢于水。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917】收起 ︽

(1)所以我们尊重自然 、热爱自然

(2)人在自然生命的萌动中感到美好的希望

(3)观山则情满于山

26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想要成为击剑高手,他去找大师,他问:“我努力练习多少年能成为高手?”大师说:“大概10年吧。”他又问:“如果我不吃不睡24小时不断地刻苦练习,那需要多少年呢?”大师说:“30年。”

要求:①角度自选,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918】收起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关于我们  |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2018  京ICP证0705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