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大考语文试题

  • 浏览:1601
  • 下载:0
1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春秋战国上下五百余载,是中国历史上充满活力的黄金时代,是个“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变化时代。依今人之说,那是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崛起,从而社会整体上大转型的时代,即由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的转型,由隶农贵族经济模式向自由农地主经济模式的转型,由联邦制国体向中央集权国体的转型。所有这些,都使得那个时代的人——不管是政治家、思想家,还是军事家、教育家,抑或是侠、是士,其生命状态都是饱满昂扬的,充溢着一种不可遏止的进取精神和非凡的创造力。     

那是个讲究谋略的阴谋时代,所以智慧丛生,色彩斑斓;那是个本色人生的时代,所以仕学争鸣,侠隐飘逸,摇唇鼓舌,皆成风流;那是个实力竞争的时代,所以各国以强国富民为本,虚伪的文过饰非的理论无法泛滥;那是个深刻思索、产生思想、研究学问、铸造精神的时代,是中国文化的原生代,所以出现了各种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灿烂辉煌的景象。    

在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伟人中,有一半多的伟人属于那个辉煌的时代。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神秘文化……几乎所有基本领域,都在那个时代开山立宗并创造了我们民族的最高经典。这些经典不仅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而且当之无愧地进入了人类文化的殿堂。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变革最为活跃的时代,五霸迭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七雄兴衰,此起彼伏。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里,教育从戎与祀中挣脱出来,孔子私学,稷下学宫,最终实现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学吏教育制度;文学形成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这时期有《楚辞》的铺陈抒情,浪漫想像;有《论语》《孟子》的雍容和顺、灵活善譬;有《庄子》的想像丰富,奇气袭人;有《韩非子》的锋利峭刻,辩理透彻,林林总总。诗歌、辞赋、小说、散文皆为后世之滥觞。艺术更见洋洋大观:青铜器绚烂多彩,金玉雕琢叹为观止,铭文风韵为篆刻艺术之典范;宋音楚舞,编磬编钟,宫殿廓城,髹漆彩绘无一不在世界艺术史上熠熠生辉。科学技术可谓灿烂辉煌。阴阳五行、染色麻织、灌溉堤防、经络学说,可以说当时的“科技成就绝对领先于世界”;当时的争霸战已经是车步兵联合作战,水陆军协同争先的大规模战争,在战争中诞生了伟大的军事家孙武、司马穰苴、吴起、孙膑、尉缭等等,他们的集古代兵家大成之作,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科学的理论基础,对世界多国军事理论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原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这个民族精神生命的源泉。当我们被各种复杂的问题困惑时,当我们在浮华喧嚣的历史泡沫面前迷失或不知所措时,我们应该去向我们民族的原生文化宝库寻求再生的动力。        

两千多年过去了,那个民族文化原生代所创造的瑰宝,风采依旧!

梳理春秋战国500多年风云变幻及国家强弱兴衰之演变轨迹,窥探中国文化原生代的恢弘博大与灿烂辉煌,再现当年诸子百家和侠客名士的神采风流,以求我们在新的民族竞争面前,在国家民族的转型期把握住富民强国、团结奋斗的主调,正是本丛书出版之目的。

(选自安然《原生文化是民族精神生命之源》)

1.下列对我国“原生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原生文化”主要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既有大毁灭又有大创造、既有大沉沦又有大崛起的时代,这个时代在社会整体上是大转型的时代。

B.我国“原生文化”由于时代的剧烈变化,体现了饱满昂扬、奋进向上的生命状态,充溢着一种不可遏止的进取精神和非凡的创造力。  

C.我国“原生文化”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教育、文学、艺术、科学、神秘文化等几乎所有基本领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

D.我国“原生文化”恢弘博大,灿烂辉煌,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如诗歌、辞赋、小说、散文都成为后世同类体裁的源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崇尚实力的时代,重视强国富民,追求竞争优势,所以,那些虚伪的文过饰非的理论没有产生的土壤。

B.春秋战国时代能够出现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灿烂辉煌的景象,是因为那是个深刻思索、创造思想、成就学问、铸造精神的时代,是中华文化的原生代。

C.春秋战国时代政治纷争不断,如五霸迭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七雄兴衰等,此起彼伏,体现了那一时期政治变革的活跃。

D.春秋战国时期领先于当时世界的成就,既表现在阴阳五行、染色麻织、灌溉堤防、经络学说等方面,也表现在军事理论方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从孔子私学,稷下学宫,到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学吏教育制度的最终实现,表明教育已从戎与祀的礼制中挣脱出来。

B.社会大转型的时代,往往也是造就伟人的时代,而且几乎所有基本领域,都在春秋战国那个充满活力的黄金时代开山立宗,并创造了我们民族文化的最高经典。

C.原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其体现的精神没有因为经历了两千多年就逐渐消退,当各种复杂的问题困扰我们的时候,每个人都能从中寻找到再生的动力。

D.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就是了解我们民族精神的生命之源,有助于在今天这个国家转型期把握住富国强民、团结奋斗的主调。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664】收起 ︽

   1.B   ( 张冠李戴,“体现”的主语是“那个时代的人”,不是“原生文化”)

   2.A   (“没有产生的土壤”错,原文是“无法泛滥”)

   3.C   (“每个人”不妥,原文的“我们”是就整个民族而言;“能够从中寻找到”与原文意思不符,原文是“应该去寻找”的意思)

 

2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许文岐,字我西,仁和人。祖子良,巡抚贵州右佥都御史。父联枢,广西左参政。文岐,崇祯七年进士。历南京职方郎中。贼大扰江北,佐尚书范景文治戎备,景文甚之。迁黄州知府,射杀贼前锋一只虎,夺大纛而还。狱有重囚七人,纵归省,克期就狱,皆如约至,乃请于上官贷之。

十三年,迁下江防道副使,驻蕲州。贼魁贺一龙、蔺养成等萃蕲、黄间,文岐设备严。贼党张雄飞将南渡,命游击杨富焚其舟,贼乃却。巡抚宋一鹤上其功。副将张一龙善驭兵,文岐重之。尝共宿帐中,军中夜呼噪,文岐曰“此奸人乘夜思遁耳”,坚卧不出。质明,叛兵百余人夺门遁,一龙追获尽斩之,一军肃然。杨富既久镇蕲,一鹤复遣参将毛显文至,不相得,兵民汹汹。文岐会二将,以杯酒释之,始无患。

十五年,左良玉溃兵南下大掠。文岐立马江口迎之,兵莫敢犯。时警报日急,人无志,会擢督粮参政当行,文岐叹曰:“吾为天子守孤城二载矣,分当死封疆,虽危急,奈何弃之?”遣妻奉母归,檄富、显文出屯近郊,为固守计。无何,荆王府将校郝承忠潜通张献忠。明年大举兵来攻,文岐发炮毙贼甚众。夜将半雪盈尺贼破西门入文岐巷战雪愈甚炮不得发遂被执。献忠闻其名,不杀,系之后营。时举人奚鼎铉等数十人同,文岐密谓曰:“观贼老营多乌合,凡此数万卒皆被掠良民,若告以大义,同心协力,贼可歼也。”于是相结,期四月起事,以柳圈为信。谋泄,献忠索之,果得柳圈,缚文岐斩之。将死,语人曰:“吾所以不死者,志灭贼耳。今事不成,天也。”含笑而死,时文岐陷贼中已七十余日矣。事闻,赠太仆卿。

(节选自《明史》)

注:纛(dào)古代军队里的大旗。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景文甚之                                                            倚:倚重

B.时警报日急,人无志          固:坚定的

C.时举人奚鼎铉等数十人同     系:联系

D.于是相结,期四月起事        阴:暗地里

5.下列对原文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夜将半/雪盈尺贼破西门/入文岐巷/战雪愈甚/炮不得发/遂被执

B.夜将半/雪盈尺/贼破西门入/文岐巷战/雪愈甚/炮不得发/遂被执

C.夜将半/雪盈尺/贼破西门/入文岐巷战/雪愈甚/炮不得发遂/被执

D.夜将半/雪盈尺/贼破西门/入文岐巷/战雪愈甚/炮不得发/遂被执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许文歧作战勇武。当贼寇在江北一带作乱时,文歧辅助尚书范景文进行防御。在黄州知府任上,与敌军的交战中射杀了敌军的前锋一只虎,最后夺得敌军大旗而还。

B.许文歧智勇双全。驻守蕲州期间,贼寇头目贺一龙、蔺养成等聚焦于蕲州、黄州一带,许文歧严密防备;后来贼党张雄飞将要南渡长江,文歧用计迫使贼党放弃这次计划。

C.许文歧善于协调将领之间的关系。久镇蕲州的杨富与新到的参将毛显文不和,弄得兵民不安,文歧在宴会中消除了两人的矛盾。

D.许文歧忠于朝廷。形势紧迫,人心惶惶,许多人没有固守阵地的想法,许文歧仍要坚守;他没有被杀的原因,在于他立志消灭叛贼。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狱有重囚七人,纵归省,克期就狱,皆如约至,乃请于上官贷之。

                                                                         

(2)遣妻奉母归,檄富、显文出屯近郊,为固守计。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665】收起 ︽

4.C  (系:系狱,被关押)

   5.B

   6.D (“没有被杀的原因,在于他立志消灭叛贼”有误。原文“献忠闻其名,不杀”中表明许文歧没有被杀的原因在于张献忠敬重他的盛名,而他立志消灭叛贼是他没有自杀的原因。)

   7.(1)狱中有被判处重刑的七人,(文岐)放(他们)回去省亲(探望亲人),(给他们)限定时间回到监狱,(这七人)都按照约定时间回来了,于是文岐向上级官员请求宽恕他们的罪行。(得分点:“省”“克期”“贷”各1分,句意2分。)

(2)(于是)安排(或令、或让)妻子送母亲返乡,发檄文令杨富、毛显文出兵在城外驻扎,做好坚守阵地的准备。(得分点:“檄”、“屯”、“为……计”状语后置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许文岐,字我西,浙江仁和人。祖父许子良,曾为巡抚贵州右佥都御史,父亲许联枢,曾任广西左参政。文岐是崇祯七年的进士。曾担任南京职方郎中一职。贼寇在江北一带大肆作乱,许文岐辅助尚书范景文进行防御,景文十分倚重他。许文歧后调任黄州知府,(在与乱军交战中)曾射杀敌军前锋一只虎,夺大旗而归。狱中有被判处重刑的七人,(文岐)放(他们)回去省亲(或探望亲人),(给他们)限定时间回到监狱,(这七人)都按照约定时间回来了,于是文岐向上级官员请求宽恕他们的罪行。

崇祯十三年,许文歧被调任下江防道副使,驻守蕲州。贼寇头目贺一龙、蔺养成等部聚集在蕲州、 黄州一带,文岐严密防备。贼党张雄飞将要南渡长江,文岐命游击将军杨富去烧毁贼党船只,贼党才退却。巡抚宋一鹤将文岐这次的军功上报给朝廷。副将张一龙善用兵,文岐很器重他。(两人)曾共宿一帐中,半夜军中大声喧闹,文岐说:“这是奸人想乘夜逃跑。” 他坚持卧床不动。第二天天刚亮,有一百多叛兵夺门逃跑,张一龙将他们全部追捕杀掉,全军肃然。杨富本已长期镇守蕲州,一鹤又派参将毛显文前去,杨毛二人不和,(致使)兵民不安。文岐召见二位将军,于宴会上用一杯酒消除了二人的矛盾,才没有了隐患。

崇祯十五年,左良玉的败兵南下准备大肆劫掠百姓。文岐在江口立马等待,溃兵不敢侵犯。这时,形势一天天危急,士兵没有坚定的意志,恰好此时许文岐已升为督粮参政,正要启程赴任,见此情形不禁叹息说: “我为天子驻守这座孤城已经两年,其职责应死守疆土,如今形势危急,我怎么能离开?” (于是)安排(或令、或让)妻子送母亲返乡,发檄文令杨富、毛显文出兵在城外驻扎,做好坚守阵地的准备。不久,荆王府的将校郝承忠暗中与张献忠勾结。第二年,(贼寇)发兵大举进攻蕲州,许文岐发火炮击毙敌军很多人。夜晚即将过去一半,大雪下了一尺多厚,敌军攻下西门进城了,文岐与敌军进行了巷战。越下越大,炮弹不能发出,于是文岐被俘虏了。献忠久闻文岐之名,当时没有杀他,而将他关押在后营。与他同被关押在后营的还有举人奚鼎铉等数十人。文岐秘密地对他们说: “我看贼寇营中大多是乌合之众,数万兵卒都是被俘良民,若将大的道义告诉他们,大家同心协力,贼寇就可以被消灭了。”于是许文歧暗中联系众人,约定四月起兵,以柳圈为信号。这密谋被泄露了,献忠进行搜索,果然搜到了柳圈,捆住文岐要将其斩首。许文岐将要被杀的时候,对别人说:“我当时没有自杀的原因,是我立志要消灭贼寇。如今事情没有成功,这是天意啊!”于是他满脸含笑地死了。这时距文岐被捕已经七十多天了。此事让朝廷知道后,(皇上)追赠文岐太仆寺卿。

 

 

 

 

 

 

3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菩萨蛮·梅雪

周邦彦

    银河①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澄波绿②。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  天憎梅浪发③,故下封枝雪。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

[注]①银河:天河。借指人间的江河。②浴凫飞鹭:凫:野鸭。鹭:白鹭。③浪发:滥开。

8.这首羁旅词中的“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666】收起 ︽

  8. 拟人手法。作者说上天憎恨梅花滥开(开得茂盛),所以下起大雪封住梅花树枝,实则写出了春寒料峭(强调寒冷亦可),衬托出远在异地漂泊之人的凄寒苦楚。

或是:借景抒情(以景写情)。作者描写了梅花绽放之际,天降大雪。天气越发寒冷袭人,让远在异地之人倍感凄寒苦楚。(6分。手法2分,景2分,情2分)

   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自己在外漂泊的孤寂和对妻子的思念之情。(3分,漂泊+孤寂+思念)“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作者思念家人无奈路途遥远,内心感到无限孤寂;“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天降大雪更惹家人牵挂,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思念之情。(2分)

4
 

名篇名句默写(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3)遥岑远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667】收起 ︽

(1)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

(2)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3)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5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菊痴

凌鼎年

菊花种类繁多,黄白红紫,不胜枚举。唯绿色菊花极为少见,而绿色品种中,“绿荷”花朵最大,绿意最浓,一向被认为是菊之上上品。[来源:学科网]

大凡名贵品种都娇气,“绿荷”也是这样,极难培植;‘只有少数大公园才有这种品种,其珍贵显而易见。私人有“绿荷”品种的更不多见,但老菊头有。

说起老菊头这个人,可算一怪——他一辈子单身独居,仿宋代名士林逋“梅妻鹤子”,自谓“菊妻菊子”,爱菊爱到如醉如痴的地步。

    他家屋里屋外全是菊,什么“帅旗”“墨十八”“绿刺”“绿水长流”‘枫叶芦花”“凤凰转翅”“贵妃出浴”等等,简直就是一个小型菊展。上百品种中,老菊头最珍爱的自然是“绿荷”。

    也真有他的,那盆绿荷被他养得高不盈尺,枝不过三,棵壮叶大,底叶不焦,每枝一花,同时竞放;花绿如翡翠,花大似芙蓉。远观,绿溢盆沿,花叶难辨;细瞧,苍翠欲滴,绿意可掬——此乃老菊头命根子也。

    据传闻:此绿荷品种出自清廷御花园。所以老菊头一向以拥有御菊亲本、正宗绿荷而自傲。

    他脑子里只有菊花,别的一概不管不顾。他每见报上登有菊展消息,必自费前往。一到菊展,必先寻觅有无绿荷品种展出。若有,他必赏看再三,临走必甩一句:“非正宗绿荷!”言语间,洋洋得意之情难抑。回家后对那棵绿荷愈发爱护。

    老菊头虽爱菊,但最烦别人要他参加什么花卉协会,似乎一入会,绿荷名菊就难保了。

    老菊头为了保存这棵正宗绿荷,可谓煞费苦心。这绿荷品种他每年只种一盆,绝不多种。他年年插枝,成活后选取一棵最壮实的保留,其余的连同老根一起毁掉,以免谬种流传,正宗不正。

    老菊头的这盆绿荷犹如邮票中的孤票、古籍中的善本,使得许多菊花爱好者垂涎欲滴,好多人千方百计想得到它,但任你软的硬的,一概碰钉子。

    多少年来,他家的菊花只准看不准要。谁若不识相,开口向他要一盆,或想动脑筋分个根,剪一枝什么的,那他必不给你好脸色看,随你是什么人,一律如此。

    秋天的时候,老菊头的侄女带着一英俊潇洒的青年来看望他。老菊头向来把侄女当亲女儿待的,见侄女有如此一表人才的男友,自然欣慰万分,于是不免多看了几眼。这一多看,老菊头发现这青年很面熟,想了很久,他终于记起来了,这青年就是曾劝他加入县花卉协会最起劲的那位,对了,好像他还是公园的什么技术员。想到此,老菊头立即警觉起来,连神经末梢也像长了眼睛似的,防贼似的注意起了这青年的一举一动。

    好啊,耍手段耍到我侄女身上来了。看来和我侄女谈朋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有了这想法后,老菊头对侄女也有了三分戒心。[来源:学科网]

    有一天半夜,老菊头被风声雨声惊醒,他放心不下那盆绿荷,披衣到天井里把绿荷搬进屋,不料地湿,脚下一滑跌了一跤。老菊头怕跌坏绿荷,倒地时为了护住绿荷,故而跌得很重,痛得爬都爬不起来。过后一检查,是尾骨骨折,需卧床静养。

于是,照顾老菊头、照看菊花的责任,自然落到了他侄女身上。

老菊头对侄女的热心生出了几分怀疑,他怕有意外,索性叫侄女把绿荷搬到他床前。

慢慢地,这盆绿荷不如先前精神了。

第二年春上,绿荷虽然长出了几个新芽,但嫩嫩的、弱弱的。侄女几次提出搬到天井里晒晒阳光,老菊头终因放心不下,坚持不肯。后来,眼看这盆绿荷快要活不成了,老菊头才无可奈何地同意搬到天井里。可刚搬出去他就本能地感觉到侄女的男友也在天井里,急得大叫搬进来,慌慌地细数着那仅有的几个芽,看缺了没有。

    终于,绿荷一缕芳魂去矣。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护的所谓“御菊亲本、正宗绿荷”就此绝种。

(l)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开头两段由一般菊花写到不同凡响的“绿荷”,突出了“绿荷”的珍贵,而后由菊点出主人公老菊头,这是一种由物及人的写法。

    B.菊花历来是高洁、孤傲、坚强的象征,老菊头一生爱菊,把菊当作自己的亲人,爱得如醉如痴,表现了老菊头洁身自好、孤高傲世的品格。

    C.老菊头之所以特别偏爱“绿荷”,不仅因为它极为少见,是菊中的上上品,也因为它极难培植,更因为它出自宫廷、属于正宗。

    D.老菊头侄女的男友当初劝老菊头加入花卉协会的目的是想得到“绿荷”,但没有成功,后通过老菊头侄女来到老菊头家中,但其用心立马就被老菊头看穿了。

    E.这篇小说的内容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从几个方面概述老菊头对菊花的痴爱;后一部分则通过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

(2)名贵菊花“绿荷”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主人公老菊头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最后写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护”的“绿荷”死亡,这个结尾能引发你哪些思考?请结合全文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668】收起 ︽

.(1)(5分)EA(答E得3分,答A得2分,答C得1分,答BD不得分)。(C项“更因为它出自宫廷、属于正宗”说法不当,只是传闻说“绿荷”出自清廷,“正宗”也只是老菊头的看法;B项“表现了老菊头洁身自好、孤高傲世的品格”说法错误;D项“目的是想得到正宗的绿荷”和“但其用心立马就被老菊头看穿了”说法也不正确。)

(2) (6分)①“绿荷”是贯穿小说始终的线索,小说内容全都围绕“绿荷”而展开。

②“绿荷”是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凭借,作者正是通过写老菊头对“绿荷”的过度偏爱,完成了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③“绿荷”是小说表达主旨的依托,小说的主旨正是通过写老菊头痴爱“绿荷”导致“绿荷”死亡含蓄地揭示出来。(每点2分,意合即可)

(3) (6分)①爱菊成痴,近乎病态。他一生爱菊,如醉如痴,把菊当作妻子儿女,把“绿荷”当作命根子,别的一概不予关心。

②自私保守,心胸(目光)狭隘(或:认识偏执)。他认为参加花卉协会,“绿荷”就难保了;别处的“绿荷”不是正宗,自己的才是正宗;别人休想动他的“绿荷”的一根一枝。

③疑心太重,不信任他人。侄女带男友来家,他疑神疑鬼,防贼似的警觉起来;侄女照顾他,他竟然怀疑侄女怀有他意。(每点2分,意合即可)

(4)(8分)①凡事要有度,过犹不及。老菊头除了菊花,其他一概不管不顾;为了菊花,他竟然一辈子单身。他对菊花的爱超过了度。

②爱要讲究方法。老菊头对菊花的痴爱属于偏执、狭隘的溺爱和占有,正是这种溺爱和占有导致了绿荷的死亡。

③应该坚守事物的纯正品质,但不能保守和封闭。老菊头不愿参加花卉协会,不允许任何人动他的菊花,生怕名菊不保,终使绿荷死亡,教训应当记取。

④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信任,不能无端猜疑。老菊头对侄女及其男友疑神疑鬼,生怕人家夺走他的名菊,竟导致绿荷绝种,很有讽刺意义。(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

1903年春,川沙小学举行开学典礼,这是黄炎培教育生涯的发端。作为校长,黄炎培只尽义务,不领薪水。他还亲自上讲台,每天讲课3小时。在他的努力下,这所小学办得如火如荼,人们以自己的孩子能入川沙小学为荣。

1906年,黄炎培创办了浦东中学。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黄炎培都冲在第一线。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由他把关、拍板。黄炎培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勤、朴、诚”人生修养三要点。革命家张闻天、文学家叶君健、物理学家王淦昌、翻译家卞之琳、教育家夏坚白、会计专家潘序伦、历史学家范文澜、导演谢晋以及蒋介石的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国,都曾就读于浦东中学。该校在当时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辛亥革命后,黄炎培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拟出了科学、严谨、可行的《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全力以赴进行落实,使得江苏省很快成为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为教育界树立了楷模。

黄炎培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国内外进行多方考察。1914年2月,他以《申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考察教育,历时95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同年9月,他又到山东、北京、天津考察教育,历时36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集。1915年,他又随中国实业考察团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52所学校,历时三个月,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包括总统威尔逊、大发明家爱迪生),尤其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1917年,他还到日本、菲律宾考察,历时两个月。黄炎培由此获得了“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

黄炎培考察的重大收获是更加肯定了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他下定决心要在中国大力推行职业教育。1917年5月6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正式成立,黄炎培担任办事部主任。职教社诞生以后,逐渐形成一个完整、宏大、有机的体系,它的触角伸展到许多领域,成果之丰硕,实属罕见。光是一个中华职业学校,从1918年创立到1952年被轻工业部接管,培养毕业生多达7000人以上,其中不乏名人,包括数学家华罗庚、社会活动家徐伯昕、经济学家顾准、演员秦怡等等。

在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不断地发展、深化着自己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于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脱离生产的弊病,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这篇文章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成为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理论雏形。

后来,在实用主义基础上,黄炎培进一步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肓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散发着浓厚的平民气息。他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

黄炎培崇尚简朴生活。他从不添置家产,卧室就是会客室。国难当头之时,黄炎培要求职教社同志勤俭节约,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抗战胜利后,职教社总社迁回上海,由于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黄炎培不得不卖藏书、字画以资生活。杜月笙听说了,送来两千大洋资助他,黄炎培却把这笔数目不小的钱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

黄炎培的朋友江恒源,曾经用“侠骨慈肠、锦心绣口”一语评价他。对此评价,黄炎培当之无愧。终其一生,他淡泊从容地面对人世沧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他的心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永远是国家、人民、职业教育。他用一生的执著追求和光辉事业,完美地诠释了“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八个字。

    (摘编自《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

【相关链接】

①黄炎培始终如一地将爱国主义灌输于日常教导之中。中华职业教育社章程的第一条是:“同人认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方法,矢愿相与始终也。”

②黄炎培始终秉持一个坚定的志向:拒不做官。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他坚辞不就,矢志不渝,埋首教育事业。

③黄炎培先生的爱国思想、民主思想和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思想,贯串在他一生的业绩之中,是很值得传诸后人的。(孙起孟1988年l1月6日题词)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黄炎培创办的浦东中学,由于有张闻天、叶君健、王淦昌、卞之琳、蒋经国、蒋纬国等名人在那里就读,使该校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B.1914年以后,黄炎培历时多天,在国内外进行了多方考察,他的考察都是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了解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C.黄炎培获得“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是因为他不但经常深入各地考察,而且善于根据考察见闻写出自己的考察日记。

D.《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弊病,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

E.黄炎培的一生对职业教育倾注了无数心血,他认为兴办职业教育可以拯救国家和民族,他也因而成为中华民族职业教育的伟大先驱。

(2)黄炎培在教育实践中有哪些重大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黄炎培的人格魅力在生活和工作中有许多体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8分)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669】收起 ︽

(1)(5分)CE(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A项强加因果;B项到各地是了解教育情况,到美国是注重考察职业教育;D“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不准确。)

(2)(6分)①创办了川沙小学、浦东中学;②拟出《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使得江苏省成为当时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③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 ④培养了大批人才。(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

(3)(6分)①实用主义。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②大职业教育主义。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育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③平民化。黄炎培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8分)①爱国主义。办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就是拯救国家。②生活简朴。从不添置家产,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③淡泊名利。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坚辞不就。④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在川沙小学时,只尽义务,不领薪水。亲自上讲台讲课;创办浦东中学时,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都冲在第一线。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要亲自把关、拍板;抗战后,把杜月笙资助自己的两千大洋,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生活。(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7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成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组是(    )(3分)

①他那超然物外的态度,他那       的神情,无论什么人看来,都会觉得他是一位得道的圣者。

②直到事实给了我教训,我才分明省悟了做今人也和做古人一样难。然而我还是       ,随随便便。

③这一夜,就是我对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即使偶尔过戏园,我们也      ,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④我们村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对群众的温饱问题,岂能     

A. 满不在乎                            漠不相关              漫不经心                            漠不关心

B. 漠不关心                            漫不经心              漠不相关                            满不在乎

C. 满不在乎                            漫不经心              漠不相关                            漠不关心

D. 漠不关心                            漠不相关              漫不经心                            满不在乎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670】收起 ︽

解析本题,一定要启动比较思维,抓住特征进行思辨。句④的特征比较明显:对群众的温饱,绝不能“漠不关心”,据此,淘汰了B、D两项;句③的主语是“我们”,说明是个复数。审视前面,发觉“我们”指代的是“我”和“戏剧”,据此,便能推断要选的成语“漠不相关”。

 

【解析】

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3分)

A. 武汉作家方方感叹,当下的知识分子正在逐渐堕落;不少知识分子都缺少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而无时无刻都在关注着个人的利益。

B. 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是中国经济犯外逃最多的三个国家,澳大利亚联邦警察局将与中国警方联手查没中国贪官在澳的非法资产,这是双方史无前例的一次合作。

C. 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是人类认识自然过程中一次质的飞跃,今天,它已成为原子能科学、宇宙航行等科学的理论基础。

D. 新课标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借以加强语文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发展。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671】收起 ︽

B

A项“无时无刻都”应为“无时无刻不”; C项“爱因斯坦创造了相对论”应为“爱因斯坦创造的相对论”;D项“推进和发展”与“素养”搭配不当。

 

【解析】

9
 

在下列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名著重拍应有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担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未来的发展就会像逐浪的浮萍,难以找到自己的根系。某些名著重拍对民族文化的肆意放逐,实际上反映了创作者艺术良心的普遍缺失,缺乏担当意识的名著重拍其艺术生命一般不会走得很远。

①用当代文化去激活民族优秀文化

②不应是肆意的精神放逐

③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放弃了对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坚守

④故名著重拍既要守望优秀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

⑤名著重拍本应该是用民族优秀文化去烛照当代文化

⑥更要拥抱当代文化的新境界与新天地

A.⑤①②④⑥③    B.⑤①②③④⑥    C.②④⑥⑤①③    D.②⑤①④⑥③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672】收起 ︽

D(“应有”与“不应”相对,故②句放前,紧承开头的句子;③句放最后,构成假设关系,排除AB项;④⑥分别与⑤①照应,④前的“故”可断定④⑥放⑤①后,排除C项)

 

1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建筑的“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的表现。①                     ,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②                      。“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章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做点缀装饰用的;③                          ,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组织起来的,都具有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673】收起 ︽

.①如同做文章一样;②有“大文章”或“小品”;③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每句2分,共6分)(选自必修5《中国建筑的特征》)

17. 【答案示例】

11
 

下面是《做人》这首小诗的前两节,请顺着文意续写两节,要求句式与示例相同。(5分)

做花一样的人,不一定艳丽娇媚,但必须芬芳四溢。

做树一样的人,不一定枝繁叶茂,但务必挺拔秀颀。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674】收起 ︽

做山一样的人,不一定高大巍峨,但定要庄重挺立。

做水一样的人,不一定波澜壮阔,但必定清澈明净。(5分,注意两个喻体应属于同一类事物或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每句2分,关联性1分)

 

12
 

写作(60分)

    有人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飞机上,同样是30岁到40岁年纪的旅客,头等舱的旅客往往是在看书,公务舱的旅客大多在用笔记本电脑办公,经济舱的旅客则看报纸、看电影、玩游戏和聊天的比较多;在机场,贵宾厅里面的人大多在阅读,而普通舱候机区的人大多在玩手机。

    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呢?还是行为影响了位置?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将你的观点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675】收起 ︽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的题目,材料围绕的中心是“位置和行为”可如下立意:①位置影响人的行为。身在一定位置,要用行为去保住并捍卫自己的位置,现代社会竞争那么激烈,知识更新如此之快,不学习的人终究会被社会淘汰。②人的行为影响位置。每个人的位置生下来没有打上标签,努力可以改变命运。努力也能改变自己的位置。③位置影响人的行为,行为反过来改变位置。位置与行为互相影响,我们要将他们变成良性循环,而不是恶性循环。时刻牢记要积极进取,不要自甘堕落。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关于我们  |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2018  京ICP证0705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