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一中2014-2015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 浏览:1324
  • 下载:0
1
 

<蜀相》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开创,“济”扶助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600】收起 ︽

C 

2
 

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B.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C.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装镜台。
D.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601】收起 ︽

A.升—生;B.婉—宛;C.装—妆。 D

 

3
 

登岳阳楼这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602】收起 ︽

C

4
 

用典,是古诗词常见的一种修辞格。诗词用典时词语十分简约,这些包含着典故的词语的含义、内容十分丰富,下面用典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化用杜郎的诗句,反衬今日扬州破败荒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抚今追昔的感情。

B.“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这句是说扬州在金兵大举,南侵之时变得破败,面目全非,就算善于游赏的唐代诗人杜甫来到这里也感到吃惊。

C.“过春风十里”这句是指先前扬州繁华的街道,诗人这里是反衬眼前“尽荠麦青青”的悲凉痛惜之情。

D.“二十四桥犹在”化用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昔日的热闹景象,而今荡然无存,抒发了无限痛惜之情。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603】收起 ︽

B

5
 

下列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淳熙”、“丙申”都是宋代皇帝年号,“至日”是冬至这一天。

B.“淳熙”是宋代皇帝年号,“丙申”是丙申年,“至日”是到这一天。

C.“淳熙”是南宋皇帝年号,“丙申”是丙申年,“至日”是到这一天。

D.“淳熙”是南宋皇帝年号,“丙申”是丙申年,这是帝王年号和干支兼用的纪年法,“至日”是冬至这一天。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604】收起 ︽

D

6
 

下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烹羊宰牛且为乐 且,暂且
B.与君歌一曲  歌,唱歌
C.径须沽取对君酌 取,拿取
D.与尔同销万古愁 销,消除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605】收起 ︽

C

7
 

对下列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老,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人生说得更短暂。

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现了作者消极的思想:人生得意时,要尽情地寻欢作乐,别让金杯玉露,空对天上明月。因为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耗入海,一去不复返,因此,应及时行乐,莫负光阴。

D.“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诗人乐观自信的肯定自我价值的宣言,流露出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思想感情。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606】收起 ︽

C

8
 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中“安”字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沛公安在                 B.尔安敢轻吾射
   C. 既来之,则安之           D.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607】收起 ︽

.B

9
 

下面是古人诗词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其中有一句与其他三句的感情基调不同,请指出( )
    A.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B.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
    C. 杨柳岸晓风残月             D. 唯见江心秋月白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608】收起 ︽

A

10
 

古诗歌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常有词序颠倒的情况。    下列句子没有词序倒置的情况的一项是(  )
A.渌水荡漾清猿啼            B.一夜飞度镜湖月
C.一唱雄鸡天下白            D.天生我材必有用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609】收起 ︽

D

1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小楼昨夜又东风   B.都门饮无绪
C.执手相看   D.寒蝉凄切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610】收起 ︽

D为形容词作动词。A、B、C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12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砉然向然,奏刀騞然        B.技盖至此乎    

C.而况大軱乎                D.善刀而藏之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611】收起 ︽

C(向—响,盖—盍,善—缮)

 

13
 

下列加点字词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庖丁文惠君解牛  诸君快战              

B.而刀刃新发    《桑林》之舞
C.彼节者有间,刀刃者无厚    提刀立,为之四顾  

D.臣神遇而不以目视   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612】收起 ︽

A 介词,替,给(B 介词,从,在/表对象,不译,或者做“同,跟”讲;C表转接/表修饰;D介词,用/因为)

 

14
 

下面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表现项羽“勇猛无畏”的一组是(    )

夜溃围南出,驰走        ②项王嗔目而叱之            

③汉军不知项王所在        ④复斩汉一都尉    

⑤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⑥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④       D. ②⑤⑥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613】收起 ︽

B

15
 

下列各句中的“之”的词性与其他三项都不同的一项是(  )
A.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B.奈何取之尽锱铢
C.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D.杳不知其所之也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614】收起 ︽

D(该项为动词,到,往;其他三项均为代词)

 

16
 

找出下列与“秦人不暇自哀”句式不同的一项(  )
A.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B.忌不自信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句读之不知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615】收起 ︽

A(例句与B、C、D三项同为宾语前置

 

17
 

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得不对的一项是(  )
    A.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B. 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于庙)。
   C.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其)函梁君臣之首。
    D. 而身死国灭,(其)为天下笑。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616】收起 ︽

B

 

18
 

对“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一句的理解,下列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强调得天下困难和失天下容易。

B. 强调“得”“失”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C. 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D. 否定得天下困难,承认失天下容易。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617】收起 ︽

提示:从句中“岂……欤?”的句式,可理解为是一种反诘。从“皆……欤?”可以断定是要肯定人事的重要。再从全文来看,文章论述的也是人事。选 B

 

19
 

下列词语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冥然兀坐珊珊可爱万籁有声瞻顾遗物
    B.稍为修葺偃仰笑歌庭阶寂寂桂影斑驳
    C.垣墙周庭常号自禁凭几学书尘泥渗漉
    D.明月半墙室始洞然卧病无疗大类女郎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618】收起 ︽

提示:B项“笑”改为“啸”,C项“常”改为“长”,D项“疗”改为“聊”。
      选A

 

20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译:轩跟西边的内室相接,过世的母亲曾经来过一次。   

B.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译:等到诸位伯父(分家)别起炉灶,里里外外装了许多小门,隔墙到处都是。  

C.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译:我的妻子从娘家省亲回来,转述小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个南阁子,那么阁子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D.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译: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掉,大概是有保护神吧。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619】收起 ︽

C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21
 

文学常识填空(10分

诗歌的源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中国诗歌的另一个源头是__________。盛唐时期,诗坛名家辈出,风格多样,流派纷呈,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元代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开创了我国散文的最基本形式,即议论文和叙事文。唐宋两代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高峰期,以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唐宋散文家,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元明清三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盛起来,而诗文的成就已不能和唐宋相比。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620】收起 ︽

歌谣   诗经   楚辞   李白   杜甫   小令    先秦散文   唐宋八大家

   戏曲  小说

22
 

(根据提示,写出相应语句)15分

(1)分别写出《蜀相》和《书愤》的尾联

《蜀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书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月光清澈无边,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历来被诗评家认为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诗眼”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进酒》中表现李白感情由狂放转为愤懑、激越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凭箜篌引》中形容乐音清脆、和缓,乐声惨淡、清丽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阿房宫赋》和《六国论》分别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阿房宫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国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621】收起 ︽

(1)出师为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4)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5)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6)《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3
 

诗词鉴赏(16分)

阅读下列两首诗完成23、24题(8分)

夏  日                          客中初夏

寇准                                司马光

离心杳杳思迟迟,深院无人柳自垂。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日暮长廊闻燕语,清寒微雨麦秋时。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注:①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实行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被迫离开汴京,不久退居洛阳,哲宗即位后始回京任职。这首诗作于退居洛阳期间。

23.两首诗都写夏日,请指出两首诗都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后一首还运用了哪种不同于前一首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24.概括两首诗各自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622】收起 ︽

23. 借景抒情。前一首借深院、垂柳、夕阳、燕语等景物表现感情,后一首借初夏,清雨,清晰的南山,随风飘舞的柳絮杨花已不见,只有向日葵对着太阳在开放来抒发感情。(手法1分,分析1分)第二首还运用了比喻。诗人选择"柳絮","向日葵"作比,言此意彼,表明内心的情志:风雨之中我不会像称为"水性杨花"的败絮,我要做"永远向日"的葵花!(我也永不会像柳絮一样没有固定的操守,而会永远像向日葵一样忠心于国家)。

24. 前一首:孤寂的离别情绪。后一首:表现自己襟怀坦荡,对朝廷忠心耿耿,绝不谄媚。(各2分,后一首答出“忠心”即得2分)

 

2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25、26题(8分)

蝶恋花

范成大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茧。

【注】 ①夷犹:犹豫迟疑。②看看:即将。③面:炒面,将已熟未割的麦穗摘取下来,揉下麦粒炒干研碎,取以尝新。

25.简要分析“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一句的妙处。(4分)

26.这首词与陆游的《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主旨是否相同?请概括表述。(4分)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623】收起 ︽

25.“画舫夷犹湾百转”一句将画舫拟人化,它为“湾百转”而迟疑犹豫、行动缓慢,其实是写作者在船中的心情,把船人格化,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人流连美景不急于行舟的情感。“横塘塔近依前远”作者看着前方的塔近了,其实还远。如此美景,令人喜爱留连。由此细腻地表现出作者并不急于到塔边,对远近并不在意的心情,此时更使他欣悦的倒是一路好景致。这两句写船行,也带出了沿途风光,更带出了自己盎然兴趣。全词欢快气氛也由此而兴。

26. 不完全相同。虽然都有对田园农家生活的热爱,但这首词侧重写江南水乡舟行所见之景和农事的井然有序,表达了作者对田园农家生活的赞美与向往。陆游的诗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表达了农家的盛情和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同时蕴含哲理——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2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7—30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2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破灭之也(规律)       赂秦耶(全都) 
    不在战矣(所以)       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诸侯之所(灭亡)       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28.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赂秦力亏               秦兵又至矣
    B.破灭道也                暴秦欲无厌
    C.不赂者赂者丧           攻取之外
    D.小获邑,大得城        秦之所大欲
29.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类比论证    引用论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624】收起 ︽

27. 提示:句中“道”为“原因,途径”的意思;句中“固”为“本来”的意思;句中“亡”为“丢失,失去”的意思。 选A

28. 提示:A项,表顺承/转折;C项,因为/用;D项,表列举/那么。  选B

29. 提示:本段大量使用对比的论证方式。秦之得、诸侯之失,子孙之不甚惜、祖父之艰难,秦之欲无厌、诸侯之地有限皆是对比论证。最后引用古人之言,自然是引证之法了。   选D

30.(1)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

(2)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

 

2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135题。

 苏辙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3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韩、魏秦之冲(    )
    (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
    (3)故夫天下之所者,莫如韩、魏也。(    )
    (4)故莫如厚韩亲魏以秦。(    )
32.对下面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A. 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B. 让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协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C. 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再让韩、魏用阴谋手段协助解决四国的急难。

D. 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四国有了急难,就让韩、魏背地里帮助解决。

33.文中举范雎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用意是什么?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A.为说明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不妥。
    B.为证明范雎、商鞅有远见卓识。
    C.为说明韩、魏战略地位重要,为天下所重。
    D.为证明秦之所忌非韩即魏。
34.对本文和苏洵的《六国论》的内容和写法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
    B.都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一文认为弊在赂秦,一文认为未厚韩亲魏以摈秦。
    C.都从六国灭亡立论,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D.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发表议论的,都要求积极抗敌。
35翻译下列语句(2分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625】收起 ︽

31.(1)阻碍 (2)挺身而出 (3)看重(4)抵御

32  提示:本句中的“委”是“受委托而与秦作战”;“休息”即休养生息;“阴”是指暗地里。 选B

33. 提示:这两个例子是对上文一个观点的论证,这个观点即前面一句“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所以作者的用意应该是论证“天下所重者”。  选C

34. 提示:本题考查对文章文意和写法的整体把握,而且是对两篇文章的对比分析,有一定的难度。两篇文章都对六国作了分类,但并没有赞扬一类,抨击另一类。作者只是对各自的弊端作了分析,任何一类都没有正确的做法,因而也不可能得到作者的赞扬。  选A

35. 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27
 

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匹年轻的千里马,在等待着伯乐来发现它。商人来了,说:你愿意跟我走吗?马摇摇头说:我是千里马,怎么可能为一个商人驮运货物呢?士兵来了,说:你愿意跟我走吗?马摇摇头说:我是千里马,怎么可能为一个普通士兵效力呢?猎人来了,说:你愿意跟我走吗?马摇摇头说:我是千里马,怎么可能去当猎人的苦力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匹马仍然没有找到理想的主人。一天,钦差大臣奉命来民间寻找千里马。千里马找到钦差大臣,说:我就是你要找的千里马啊!钦差大臣问:那你熟悉我们国家的路线吗?马摇了摇头。钦差大臣又问:那你上过战场、有作战经验吗?马摇了摇头。钦差大臣说:那我要你有什么用呢?马说:我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钦差大臣让它跑一段路看看。马用力地向前跑去,但只跑了几步,它就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了。你老了,不行!钦差大臣说完,转身离去。

要求:(1)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

(2)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626】收起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关于我们  |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2018  京ICP证0705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