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 浏览:740
  • 下载:0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

从“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

张晓明

    ①“文化工业”即用生产工业品的方式生产文化产品,以标准化抹杀个性化;“文化产业”则是中性的,说明了当前各个文化行业与市场经济日益紧密的联系。

  ②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都使用的文化政策关键词。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发展目标,作为一个政策性用语的文化产业又衍生出各种不同的概念表述,如“创意产业”“内容产业”“娱乐产业”,甚至“文化经济”“创意经济”等。但是,如果把本轮全球化大潮中文化产业的发展看做一个历史性的现象,所有这些概念与上世纪中期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文化产业有一个本质的不同:前者应该被称为“文化产业”,后者可以称为“文化工业”。

  ③二者的区别首先可从英文的单复数上看出来:前者是复数——cultural industries,后者是单数——cultural industry。单数的文化产业起源于法兰克福学派对美国大众文化的批判,更确切地说应该被翻译为“文化工业”。很显然,单数的文化产业,即“文化工业”充分表现出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倾向——用生产工业品的方式生产文化产品,以标准化抹杀个性化。而复数的“文化产业”则是中性的,与“文化行业”同义,扬弃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意味,仅仅是个经济学描述,说明了当前各个文化行业与市场经济日益紧密的联系。

  ④最根本的区别是技术基础,即从模拟技术走向数字技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历史可以根据如何对符号和文本进行“工业化复制”的技术变化进行分期。从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到上世纪80年代欧洲人对文化产业概念的重新使用,观念嬗变的基本原因是数字化信息技术革命。文化工业依赖的是19世纪末出现的现代电信和广播技术,或者说“模拟信号技术”,而文化产业依赖的是网络技术,或者说“数字化信息技术”。信息模拟技术对文化内容的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文化创作的个性化原则为条件,数字技术则可以实现个性化基础上的生产。前一种叫做“大规模复制”,后一种可以叫“大规模定制”。数字技术革命克服了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文化工业的弊病,将文化产业推进到新的阶段。

  ⑤因数字化信息技术革命而产生的变革仍然在持续地发酵,其影响既深且广。比如,在企业微观层面,发生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从文化工业时期“福特式”大规模生产模式,变为网络化的知识型企业,并从大规模工厂化生产模式转变为地域性创意企业和创意人才的集聚发展。又比如,在产业链层面出现了“上游化”和“下游化”的变化:传统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大规模的数字化成为世界各国文化产业竞争的基础性工程,而生产性文化服务业的发展则成为推动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融合发展最重要的力量,“文化经济”“创意经济”等概念皆因此而生。作为一种“数字文化”,文化产业正在引领人类文明走向明天。

  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目前还处在以数字和网络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人类新文明的入口处,文化产业可能是我们所不理解的“明天”的产业,我们只是竭尽全力转变观念、跟上变革。新时代“移民”的一代,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将会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对今天的文化产业会如何看,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殷切期待着。

(选自2013-08-01光明网《光明日报》) 

1. 下列关于“文化工业”和“文化产业”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文化工业”是用生产工业品的方式生产文化产品,源于上世纪中期法兰克福学派所       批判的文化产业,强调标准化。

   B.“文化产业”是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都使用的文化政策关键词,用来说明文化行业与市场经济的联系,强调个性化。

   C.“文化工业”是一种“大规模复制”,其技术基础是信息模拟技术,以现今电信和广播技术对文化内容进行生产。

   D.“文化产业”是一种“大规模定制”,其技术基础是网络技术,以数字化信息技术充分实现个性化基础上的生产。

2.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②段从生产方式和性质上对“文化工业”和“文化产业”概念作了界定,并批判了上世纪中期法兰克福学派所言的文化产业。

   B.第③段论述了在英文概念上的单复数区别,第④段从模拟技术和数字技术角度指出了两者根本性的区别,这两段构成递进关系。

   C.第⑤⑥段论述了因数字化信息技术革命而产生的变革带来的既深且广影响,并且举例论证,最后表达了对当今文化产业的期待。

   D.文章的标题是“从‘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文本从“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层层展开,但论述的结构是总--总。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现象,文化产业衍生出各种不同的概念表述,如“创意产业”“内容产业”“娱乐产业”等。

   B.人们观念的嬗变促使其技术基础从模拟技术走向数字技术,数字技术革命克服了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文化工业的弊病。

   C.企业微观层面的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产业链层面的“上游化”和“下游化”的变化,反映了这变革仍然在持续地发酵。

   D.我们目前还处在以数字和网络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人类新文明的入口处,文化产业可能是我们所不理解的“明天”的产业。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307】收起 ︽

1. A B项,“强调个性化”无中生有,原文说“‘文化产业’则是中性的”;C项,“现今”应为“现代”,偷换时间概念;D项,“充分”应为“可以”,以绝对说可能)

2. A (“批判了上世纪中期法兰克福学派所言的文化产业”表述有误,原文是“所有这些概念与上世纪中期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文化产业有一个本质的不同”)

3. C A项,缺少假设条件“如果”;B项,“观念嬗变的基本原因是数字化信息技术革命”,因果倒置;D项,表述不严密,加上“从某种意义上说”)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余玠,字义夫,蕲州人。以功补进义副尉,寻授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兼四川总领兼夔路转运使。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招贤之馆于府之左,供张一如帅所居,下令曰: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之至者,玠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播州冉氏兄弟琎、璞,有文武才,隐居蛮中,前后阃帅辟召,坚不肯起。闻玠贤,相谓曰:是可与语矣。遂诣府上,玠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有,居数月,无所言。玠将谢之,乃为设宴,玠亲主之。酒酣,坐客方纷纷竞言所长,琎兄弟饮食而已。玠以微言挑之,卒默然。玠曰: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明日,更别馆以处之,且日使人窥其所为。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去。如是又旬日,请见玠,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少裨益,非敢同众人也。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玠不觉跃起,执其手曰: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玠大喜曰:玠固疑先生非浅士,先生之谋,玠不敢掠以归己。遂不谋于众,密以其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诏以琎为承事郎,璞为承务郎。徙城之事,悉以任之。  

卒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又属嘉定开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实。

选自《宋史·列传第175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则径公府                 诣:去,到

B所在以礼                 遣:差遣

C前后阃帅辟召,坚不肯       起:就职

D兄弟终日不言,惟对         踞:蹲着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冉安若素有                        B 山为垒

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C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                  D 富实

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也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玠镇守蜀中,吸取诸葛亮的经验,广开言路,重用人才,除弊政,收到了成效。

B在余玠贤德感召下,冉氏兄弟毅然出山,慎思之后,提出在西蜀合理布防的策略。

C冉氏兄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戌防,余玠甚以为然,于是将军队移至钓鱼山一带。

D余玠采纳冉氏兄弟的建议,并把迁城之事,全委任他们督办,最终建成十余座城。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

1如是又旬日,请见玠,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礼遇。”

译文:                                                                     

2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

译文:                                                                    

3)遂不谋于众,密以其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

译文: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308】收起 ︽

4 B(遣:送)

5 DA项,代词,指优厚待遇/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介词,依据/介词,趁着;C项,用来……的办法/表原因,……的原因;D项,介词,因为)

6C(“冉氏兄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是对“巴蜀不足守也”的误解,“不足守”是不难防守的意思。)

7.(1)像这样,又过了十日,(二人)请求会见余玠。(见面后)屏退其他人,才说:我们兄弟愧对明公的礼遇。”(4分,“旬”“见”“屏”)

2)作为今日(固守)西蜀之计,恐怕是在于迁移合州城(防务)吧?(2分,“为”“其”)

3)是不再与众人商议,秘密将这个计划向朝廷报告,并请求不要按照等级授予他们兄弟官职。(4分,“以”“次”“官”)

参考译文:

余玠,字义夫,是蕲州人。凭战功补任进义副尉,不久授予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兼四川总领兼夔路转运使。他大力改革弊政,遴选郡守县宰,在自己的帅府旁修筑招贤馆,陈设完全同主帅的住所一样,下令:集众思广忠益,是诸葛孔明用来治理蜀地的办法。有策谋想告诉我的人,在近处就径直来公府,在远处可自行到所在的郡府(去谈),官府要以礼相送。高爵重赏,朝廷(也会)不吝惜以此为酬报的。豪杰之士随时世而动要求建立功业,现在正是时机。士人来到后,余玠不厌其烦以礼接待。(来者)都得到余玠的真诚欢迎,所献策谋可采纳的,(余玠)按献策人的才能予以任用,如果不能采用,也赠厚礼对其表示感谢。

播州冉琎、冉璞兄弟俩,有文才武,隐居在少数民族区域,前后有几任外任的将帅征召,他们坚决不肯就职。听说余玠贤明,相互商量:这样,可以与他谈谈。于是前往帅府。余玠素闻冉氏兄弟(之名),看到名片请冉氏兄弟进府邸并立即会见他们,施以平等的礼节,(给予)在宾馆(休憩)的待遇。冉氏兄弟以平常的心态接受;过了数月,也没有谈什么(建议)。余玠准备向他们问候请教,于是为他们设宴。余玠亲自主持宴会。酒喝到畅快的时候,在座的来客纷纷争着讲自己策谋的高明,而冉氏兄弟只是饮酒用餐而已。余玠以含蓄的话语引导他们,最终(他们)还是默默无言。余玠(心里)说:他们不过是在看我将怎样礼待有识之士罢了。第二天,让(二人)换住另一处宾馆,并派人天天在暗中观察他们的作为。(派去的人发现)冉氏兄弟终日不讲话,只是面对面蹲着,用白垩土在地上画些山川城池的图形,起身后就涂抹掉。这样,又过了十日,(二人)请求会见余玠。(见面后)让其他人退出,才说:我们兄弟愧对明公的礼遇,所思谋的建议(对您)只有微小的帮助,所以不敢同众人所言相比。作为今日(固守)西蜀之计,恐怕是在于迁移合州城(防务)吧?余玠(听罢)不觉一跃而起,拉住二人的手说:这正合我的心意,只是我没有想到合适的地方。(冉氏兄弟)说:蜀中关隘,地势优越的莫过于钓鱼山,将合州城迁移至此,如用人得当,积贮粮食守住钓鱼山,(那就)远胜过十万军队,巴蜀便不难防守了。余玠大喜说:我始终相信先生非浅薄之士,先生的策谋,我不敢掠为己有。于是不再与众人商议,秘密将这个计划向朝廷报告,并请求不要拘泥等级授予他们兄弟官职。(朝廷)昭封冉琎为承事郎,冉璞为承务郎。迁城之事,全部委任他们(督办)。

最终建成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共十余座城池,都依山势构筑营垒,星罗棋布,作为各州郡治所,屯兵聚粮制定坚守的方案。在这种布防下,(调度兵力)如以臂控制使唤手指(一样自如),(各成兵力的)气势联通。余玠又指令嘉定(知府)在成都辟地屯垦,蜀中因此殷实富足。

3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89题。

寄彭民望

李东阳

斫地哀歌兴未阑,归来长铗尚须弹

秋风布褐衣犹短,夜雨江湖梦亦寒。

木叶下时惊岁晚,人情阅尽见交难。

长安旅食淹留地,惭愧先生苜蓿盘。

【注】①彭民望:湖南攸县人,景泰间举人,曾任顺天通判,后失意归。②“斫地”句语出杜甫诗句:“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 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弹长铗”,语出《战国策·齐策四》:冯谖为孟尝君食客。左右贱之,他倚柱弹剑,歌曰:“长铗(长剑) 归来乎,食无鱼。”③苜蓿:牧草,其嫩芽可食。

8.简要赏析颈联“木叶下时惊岁晚,人情阅尽见交难”。(4分)

    答:                                                                       

9.请简析本诗塑造的彭民望的形象。(4分)

答: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309】收起 ︽

8颈联情景交融,描写秋风中木叶飘落的景象,营造清冷氛围,②惊叹年华逝去,感慨人情冷暖、知己难得。

9.①才能出众而不得志。首联用王郎和冯谖的典故写彭的才华出众而志愿难酬。②生活清苦。颔联借秋风夜雨营造凄冷氛围,暗示其凄凉处境。

4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①              ,他生未卜此生休。②              ,③             

              ,当时七夕笑牵牛。⑤              ,⑥             

                                                     (李商隐 《马嵬(其二)》)

乙:①总角之宴,                                  (《诗经》)

②一觞一咏,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③舞幽壑之潜蛟,                              (苏轼《赤壁赋》)

                       ,砯崖转石万壑雷。     (李白《蜀道难》)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310】收起 ︽

甲:①海外徒闻更九州  ②空闻虎旅传宵柝  ③无复鸡人报晓筹  ④此日六军同驻马  ⑤如何四纪为天子  ⑥不及卢家有莫愁

    乙:①言笑晏晏  ②亦足以畅叙幽情  ③泣孤舟之嫠妇  ④飞湍瀑流争喧豗  ⑤万里悲秋常作客  ⑥吾尝跂而望矣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梅多斯伯里镇是一个像它的名字一样令人乏味的小镇,乔正是这么想的。他已经16岁了,从出生到现在一直生活在这个小镇,所以对梅多斯伯里镇他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

“这鬼地方连一份自己的报纸都没有,还不乏味吗?”乔说。

“这儿没必要办一份报纸。”乔的姐姐说。

“为什么?”乔问,“每个镇都有自己的报纸。”

姐姐答道:“这儿根本没什么事发生。这就是这儿没报纸的原因。梅多斯伯里镇就是因为太沉闷了而没有报纸。”

“不是这样的!”乔说,“这儿有很多事发生……”

“比如?”

“嗯,呃……犯罪数量上升……这一点就值得报道……”

“犯罪数量上升?”姐姐说道,“你是说有人偷了杂货店的一袋糖那件事吗?这也叫犯罪?简直胡扯!还有,现在什么都可以在互联网上看到,根本不需要报纸。”说完,她用一贯的眼神看着她的弟弟。她想让他觉得自己很蠢。

乔的姐姐比乔大两岁,似乎知道的总是比乔多一些。至少,她是这么认为的。

然而,乔想,也许姐姐并不总是正确的,姐姐并不是什么都知道。他决定向她证明,她是错的。

乔有一份送报纸的工作。每天早上,他去到报亭,领来当天的报纸,然后投递给附近的人们。他知道仍然有很多人爱看报纸。乔还知道,像菲尔普斯那样的老人根本没电脑,还有,史密斯太太虽然没有菲尔普斯先生那么老,她的女儿为了与她保持更方便的联系,给她买了一台电脑,还给她拉好了网线,但是史密斯太太从没学会怎么使用电脑,所以她仍然打电话给她女儿,用传统的方式写信给女儿。史密斯太太会喜欢一份本地的报纸,乔想。

所以第二天早上,乔送完报纸后,马上回到家,开始设计梅多斯伯里镇的报纸的头版。连报纸的名称他都想好了:梅多斯伯里镇星报。乔想:太棒了!这个名字听起来就让人兴奋,每个人都会喜欢它的。首先他所必须做的就是想出至少六到七条新闻,写出来,打印出来,再复印出来,然后就拿去报亭出售,每一份至少卖50便士。他不但会是梅多斯伯里镇的第一份报纸的创办者,他还会凭此富裕起来。

然而,乔很快碰到了一个问题:在“梅多斯伯里镇星报”字样的下方只有一片空白。他姐姐说的没错:根本没东西可写!他坐了很久,绞尽脑汁想新闻。他想起了他的邻居杰克逊先生,上周他的车被刮花了。哈,有一条新闻了。乔马上用大大的字母写下标题:梅多斯伯里镇的大破坏!但往下他就不知写什么了。他决定去采访杰克逊先生。

“啊哈,”杰克逊先生说道,“真的没什么事,我的车就是被蹭了一下。”

“你知道是谁做的吗?”乔问。

“不太清楚。”杰克逊先生说道,“可能是一个意外。”杰克逊先生的话让乔非常沮丧,因为这件事根本没什么新闻价值。

回到家,乔把他的苦恼告诉了姐姐。姐姐叹了口气,说道:“你知道你的问题是什么吗?你在等待新闻来找你。你必须走出去,去找新闻!”于是,乔骑上自行车来到镇上,寻找新闻。公园里的一棵树倒了,镇中心的旧肉铺关门了,几个新来的居民搬进了街尾的大房子,超市正在进行微波炉促销活动。这下,乔意识到,这儿真的没有什么新闻。

他再次坐在电脑前,写下一个新标题:什么事也没发生!

看上去挺好。啊,漏了一件事。在标题下,乔用小一点的字号写道:乔﹒巴恩斯报道。

太完美了。他想让每个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好记者。

这是《梅多斯伯里镇星报》的第一期报纸。看起来棒极了!乔把它打印出来,然后跑到复印店,复印了100份。第二天早上,他带着所有的报纸来到了报亭。他问报亭老板威廉先生是否愿意代销。威廉看着《梅多斯伯里镇星报》,大笑起来。

“当然,”他说道,“每个人都会喜欢这份报纸的!”

一天结束,《梅多斯伯里镇星报》第一期销售一空。乔准备去复印多一些来卖。这时电话响了。是BBC打来的。

“你好。我们找《梅多斯伯里镇星报》的编辑。”

“我就是。乔﹒巴恩斯。”

“乔,我们想聘用你……”

随后的几天,乔又接连接到了CNN、半岛电视台、路透社、法国新闻和其他新闻机构以及一些互联网网站的电话。

“我们需要一位年轻的记者。”他们说。

“我们欣赏你的写作的真实性!”他们说。

“我们喜欢你的直接的风格!”他们说。

BBC想派他去北京,CNN想邀请他到华盛顿工作,半岛电视台想派他去卡塔尔。

“不!”乔说,“我想留在梅多斯伯里镇工作。”

“但是梅多斯伯里镇什么事也没发生!”他们说。

“说的对。”乔说,“这正是我喜欢它的原因!”

 

11.结合文本分析“从出生到现在一直生活在这个小镇”的16岁的乔办报纸的理由。(6分)

    答:                                                                       

12.请分析文本中画横线的两个段落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                                                                       

13. 请简要分析小说中“乔”这一人物是一个具有怎样特点的人。(6分)

    答:                                                                       

14.结合文本思考:《梅多斯伯里镇没有新闻》和《梅多斯伯里镇之星》哪个更适合作为小说标题?请就你选择的小说标题,探究标题的含义。(8分)

    答: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311】收起 ︽

11.①“梅多斯伯里镇就是因为太沉闷了而没有报纸”,乔办报纸的初衷就是打破小镇的“乏味”。

②在与姐姐的对话中,乔要挑战自己,证明自己可以办报纸。

③菲尔普斯老人和史密斯太太这两类人的生活状态是乔去办报纸的最好理由。

12.①内容上,总结上文:小镇“什么事也没发生!”

②结构上,设置悬念,为后文各大媒体对他的认可、赏识的结果埋下伏笔。

13.①挑战自我、向往美好的年轻人。他有一份送报纸的工作,但他不安于现状,想在乏味的小镇办一份自己的报纸。

②追求真实、喜欢直接的新闻人。“什么事也没发生”的标题下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各大媒体对他的认可、赏识。

③关爱他人。他想到像菲尔普斯那样没有电脑的老人,想到不会使用电脑的史密斯太太。

14.1)《梅多斯伯里镇之星》更适合作为小说标题。

2)①“梅多斯伯里镇之星”是乔挑战自我、执着实践而办成的小镇第一份报纸。

②报纸名称“梅多斯伯里镇之星”作为标题,是贯穿小说全文的线索。

③标题中的“星”象征着敢于挑战、追求真实、实现梦想的主人公乔,他就是乏味小镇上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如果选择《梅多斯伯里镇没有新闻》这个标题探究,请在在4分以内酌情给分。)

6
 

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可贴   胼手/民膏

B/   /   如蚁附/然泪下

C.楷/模板   /子秀   甲归田/囊相助

D/   /眼点   防卫/安步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312】收起 ︽

D

A项,é/è  chuāng  zhī;B项,zuǒ/zuò  yōng  shānC项,mó/mú  chǔ  jiě;D项,kè  zhuó  dàng

7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蝉联    亲睐    势利眼    直截了当    一诺千金

B.通牒    诡秘    三部曲    明火执仗    见风使舵

C.缘分    笔杆    压岁钱    觥筹交错    易如翻掌

D.摩挲    贸然    水蒸气    无计于事    大肆渲染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313】收起 ︽

B

青睐,易如反掌,无济于事

8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博弈于市场的券商逐利本无可厚非,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一古训依然值得那些翻云覆雨的金融巨头借鉴。

B.公司的优秀人才接连跳槽,这对那些人力资源本不够充足的公司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必将影响到公司的前进步伐。

C.党员干部要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在金钱美色等诱惑面前,应独善其身,凝聚、传递正能量,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

D.著名演员陈道明睿智而沉着,既有一介书生的儒雅书卷气,又有“王侯将相”的英雄霸气,他的风度让观众侧目而视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314】收起 ︽

A

A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B釜底抽薪: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C独善其身:做不上官,就搞好自身修养,现也指只顾自己,缺乏集体精神。D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视。形容憎恨或畏惧而又愤恨

9
 

下面文字中有三处语病和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写出相应句子的序号,并对错误加以修改。(4分)

    ①首个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各地举办各种活动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②孩子们高举“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的群像之所以更打动人心的原因是这些稚嫩的面孔代表着中国的未来。③中国未来的高度必将今天这些手捧菊花的孩子们创造。④但是当下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是新一代的中日民众如何铭记那段血的历史?⑤每年一次的国家公祭日将成为他们成长记忆的一部分,不仅孩子们会在教科书中读到那段历史,更会在这种举国公祭的共鸣中感知到历史,带着这种厚重的历史感去追逐自己的中国梦。

序号

修改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315】收起 ︽

②删去“之所以(更)”(语义重复);③在“必将”之后加上“由”(介词残缺);④把句末问号改为句号(此句是陈述句);⑤把“不仅”调到“孩子们”之后(复句中主语的一致性)。

10
 

在下面横线处补写句子,使之构成完整连贯的一段话。(6分)

涵养是一盆火,融化了结冰的心;涵养是一杯酒,温暖了陌生的人;涵养是一阵春风,         

            ;涵养是一道阳光,照亮了前进的路。一颗纯净的涵养之心,是一泓清泉,它涵养着人类文明最纯净的思想;一颗美丽的涵养之心,是一朵蓓蕾,                      ;一颗缤纷的涵养之心,                      ,它牵引出的是彩霞满天。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316】收起 ︽

示例一:吹绿了人生的季节  它将吐露出一个生意盎然的春天  是一片云雾

示例二:吹散交往的阴云  它孕育着人类感情最美丽的花朵  是一轮雨后的太阳

11
 

阅读下面这幅《修鞋》的漫画,完成(1)~(2)题。(5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漫画内容。(3分)

    答:                                                                       

2)请概括漫画寓意。(不超过30字)(2分)

    答: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317】收起 ︽

1)画面右边,一位女士拿着一只掉了鞋跟的高跟鞋正在要求服务商修理。而左边的商家虽立着“售后服务”的牌子,却悠闲地抽烟、喝茶。仅有的连接鸿沟的梯子是坏的。

2)漫画讽刺商家在销售时所承诺的售后服务徒有虚名,商家不讲诚信。

1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1945—   2014109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法国第十五位获此殊荣的作家。莫迪亚诺1958年发表的处女作《星形广场》获得费内翁奖,代表作品有《夜晚巡逻队》、《环城大道》和《家庭手册》等。生活中沉默寡言、深居简出的莫迪亚诺获奖后说:“获奖让我感觉有些不真实。我现在还有着一些童年时的记忆,比如加缪(阿尔贝·加缪195744岁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法国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还有其他获奖人的记忆。与我仰慕的人比肩感觉有些不真实。”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本(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318】收起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关于我们  |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2018  京ICP证0705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