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剑桥国际学校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学情调研语文

  • 浏览:1002
  • 下载:0
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被父亲教训以后,迫于父亲的威严,虽然头上承认错误,但心里却不以为然

B.事情的隐患越来越明显,厂领导还是认为不足为训,以至酿成了大祸。

C.昨日是首届节水创意征集活动报名的第一天,来现场报名的张女士介绍说每次清洗鱼缸的废水都会拿来浇花,长此以往,不仅鱼缸里的水没有被浪费,而且花草长得壮。

D.云阳县各级领导干部积极做好三峡库区农民外迁工作,安土重迁,使移民高高兴兴地搬进新家。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293】收起 ︽

A

2
 

她(唐小姐)眼睛不顶大,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像政治家讲的空话,大而无当。”根据句中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从下列句中选出具有相同特点的一句         (    )(3分)

A.那妓女忽然发现顾先生的注意,便对他一笑,满嘴鲜红的牙根肉,块垒不平像侠客的胸襟

B.张太太上海话比丈夫讲得好,可是时时流露乡土音,仿佛罩褂太小,遮不了里面的袍子。

C.我只怕他整个胖身体全化在汗里,像洋蜡烛化成一摊油。

D.方鸿渐自信对她的情谊到此而止,好比两条平行的直线,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长,终合不拢来成为一体。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294】收起 ︽

A

3
 

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要从下列对联中选出内容适合的三副,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摄影小组,以示祝贺。这三副对联依次是                          (    )(3分)

①现出庐山真面目     留住秋水旧丰神 

②藏古今学术         聚天地精华

③常向秋山寻妙句     又驱春色入毫端

④天涯雁寄回文锦     水国鱼传尺素书

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A. ⑤②③   B. ①③④   C. ⑤③①    D. ①④③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295】收起 ︽

C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    )(3分)

我们不再一己呢喃,也不满足于窃窃私语。我们要让声音在阳光下汇聚。越来越多的人不惮于我口说我心,这才是希望之民族,这才是强大之国度。如此,                 。如此,                 。令人欣慰的是,思想的光芒正在重生,行动的理性正在重生。

①让实践的理性改变现实    ②百家争鸣                ③齐头并进  

④才能智者蜂起            ⑤让思想的光芒肆意照射    ⑥才能勇者辈出

A.④③⑤⑥②①   B.④②⑤⑥③①   C.⑥③①④②⑤   D.⑥②①④③⑤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296】收起 ︽

B

5
 

安东每天独善其身,多读书,少说话,提高修养,净化心灵,经过一段时间,他问上帝,自己是否足够圣洁了。上帝对他说:鞋匠康德比你更圣洁。安东不服,来到康德的鞋店。他问:你到底做了什么,让上帝认为你比我圣洁?康德回答:我也不知道,我只不过是一个鞋匠而已。每次修鞋的时候,我总是将它当作上帝的鞋子来修理……”安东对什么叫圣洁似乎若有所悟。

对画横线的“圣洁”,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所谓“圣洁”,就是对待每一位顾客如同上帝

B.所谓“圣洁”,就是提高修养,净化心灵。

C.所谓“圣洁”,就是自身修养对待每一个人。

D.所谓“圣洁”,就是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297】收起 ︽

C

6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左右的时间里都得不到复原。

B.叙述角度不同,表达效果就会不同。能否选择恰当的叙述角度,对增强表达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C.我现在才想起,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怎样给母亲出了一个难题。

D.对我来说,四季的盛景是一场极其动人而且演不完的戏剧,它的情节从我的指尖一幕幕滑过。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298】收起 ︽

D

7
 

下列句中加词语的意义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3分)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可谓智力孤危

C.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299】收起 ︽

C

8
 

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奉之弥繁,侵弥急           燕赵收藏

B.不赂者赂者丧               作师说贻之

C.是故燕虽小国后亡           后人哀之不鉴之

D.赵尝五战秦                 多在庾之粟粒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300】收起 ︽

C

9
 

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①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②况吾与子樵于江渚之上

B. ①于其身也,则师焉   ②孤舟之嫠妇

C. ①是故益圣,愚益愚   ②位卑则足

D. ①鱼虾而友麋鹿       ②吾从而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301】收起 ︽

DD

10
 

文学名著填空:

(1)香菱想学诗,便拜             为师。

(2)周瑜被诸葛亮三气死后,             担任都督代替周瑜,总领兵马。

(3)《子夜》中靠放高利贷盘剥农民起家“笑面虎”之称人物叫       

(4)《明天》中单四嫂的儿子叫           

(5)《边城》中以媒人上门说媒的求婚的方式叫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302】收起 ︽

黛玉、  鲁肃 、 冯云卿 、宝儿 、车路

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19分)

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确山知县。政务惠民,积粟二千石以备荒,垦莱田八百余顷。置屋千二百余间,分处贫民。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开河渠百九十八道。

布政使刘浑成弟烂成,助妾杀妻,治如律。行太仆卿陈耀文家人犯法,立捕治之。汝宁知府丘度虑幼学得祸。言于抚按,徙之中牟。秋成时,飞蝗蔽天。幼学捕蝗,得千三百余石,乃不为灾。县故土城,且圮(坍塌)。给饥民粟,修筑,工成,民不知役。县南荒地多茂草,根深难垦。令民投牒(诉讼)者,必入草十斤。未几,草尽,得沃田数百顷,悉以畀(给)民。有大泽,积水,占膏腴地二十余里。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民大获利。越五年,政绩茂著。以不通权贵,掌道御史拟斥之,其子争日:“儿自中州来,咸言中牟治行无双,今予殿,何也?”乃已。

稍迁刑部主事。嘉兴人袁黄妄批削《四书》、《书经集注》,名曰《删正》,刊行于时。幼学驳正其书,抗疏论列。疏虽留中,镂版书毁。以员外郎巡京辅,出疑者三百余人。进郎中。

迁湖州知府,至,即捕杀豪恶奴。有施敏者士族子,杨升者人奴,横行郡中。幼学执敏置诸狱。敏赂宦人嘱巡抚檄取亲讯。幼学固不予,立杖杀之。他奸豪复论杀数十辈。独杨升畏祸敛迹,置之。已而,念己去,升必复肆,遂捕置之死,一郡大治。淫雨连月,禾尽死。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御史将荐之,征其治行,推官阎世科列上三十六事,御史以。诏加按察副使,仍视郡事。

久之,以副使督九江兵备。幼学年已七十,其母尚在,遂以终养归。母卒,不复出。天启三年,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明年卒,年八十四矣。中牟、湖州并祠祀之。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八十一》,有删改)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县故土城,且圮           卑: 位置低下,低矮

B.给饥民粟,修筑           俾:使

C.迁湖州知府,至           甫:开始

D.御史以                   闻:使上级听见,报告上级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陈幼学“政务惠民”的一组是(3分)

①垦莱田八百余顷  ②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  ③幼学驳正其书,抗疏论列

④以员外郎巡京辅  ⑤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 ⑥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

A.①②⑤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③④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幼学任确山知县时,一方面致力于施惠于民,一方面敢于触犯权贵,严明法纪,汝宁知府担心他惹上祸端,请求上司将幼学调到中牟。

B.陈幼学在中牟任职时,组织百姓捕蝗抗灾,修复城墙,开垦荒地,开凿沟渠,治理水患,由于措施得力,政绩卓越。

C.陈幼学任湖州知府时,严格执法,为民除害;发生洪涝灾害时,他全力抗灾,虽然荒废政务,被救活的饥民有三十四万多人。

D.陈幼学七十岁时,去职还乡,供养老母,母亲去世后朝廷曾两次征召,他都没有赴任,去世后中牟、湖州都为他立祠祭祀。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303】收起 ︽

11.B(甫:刚刚 )

12.A  (①② 是正面表现,⑤是侧面表现;③是坚守文化道统,④叙其政务,⑥是不赴任)

13.C (“大举荒政”是大力推行治理灾荒的措施。)

12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 该诗写于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北阙:指帝宫。青阳:指春天。

(1)从体裁上看,这首诗是        ,孟浩然与    并称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2 分)

(2)结合全诗,赏析“松月夜窗虚”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分)

                                                                     

(3)分析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4 分)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304】收起 ︽

(1) 律诗(五言律诗)  王维

(2)松间明月照着我的窗台,一切是那么空虚,此句描绘了一幅清冷幽寂的夜景。(2分)以景结情(或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以迷蒙空寂的夜景写作者内心落寞惆怅,韵味悠长。一个“虚”字,语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答出其中一点并作简析2分)

(3)①仕途失意(或壮志难酬)之悲 ②世态炎凉之苦  ③年华已老之哀④万念俱灰的无奈(或绝望、失望)(1点1分,共4分)

13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7-20题。

温暖的村庄

安庆

村庄真是一个固执的地方,多少代就在那里矗立着。而且村庄自信,从村庄走出的人,无论走多远,有了多大的变化都还会回来看她。而远走的人,无论去了哪里,梦里都还是村庄里的人村庄里的事。

春节在家时,有一天儿子对你说,爷爷的手工面真好吃。儿子去老人的锅里给你盛了一碗。你怔怔地捧着,自己就是吃父亲的手工面长大的啊,现在自己的孩子也喜欢上父亲的手工面了,想起自己在城里馋时去吃街上的手工面,父亲的手工面才是最最好吃的啊。你的泪掉在了碗里。

走在流浪途中的人最频繁想起的一个词,就是“村庄”。那个在某棵树下埋着自己胞衣的地方是永远忘不了的。那里才是你最终的灵魂,才是你灵魂的栖息之地。是又一次远行,背起行囊就要回家的时候你忽然地想起村庄,忽然想起“温暖的村庄”这几个字,你对村庄的温暖有了一种疼痛的体味。当脚步踏在村口的时候你的心悸动起来,那是一种远行,带着一种漂泊,一种苦寻的远行。你在村口闭上了眼睛,真的,一刹那,你竟然不敢大睁着眼睛去看自己的村庄。但你还是睁开了,你实在想看看想念中的村庄,永远系着你灵魂的村庄。树叶在你离开时才刚刚成片,才刚绽出一年的旺盛,现在竟然也开始落了。时光真是无情,时光真像一把锋利的钳子,再坚硬的钢丝也能铰断。妻子和两个孩子站在胡同口,你看见他们了,他们手拉着手看你慢慢地走近。妻子牵着他们的手不让他们跑,你然看见孩子们长高了。时光也真是有意思,女儿的辫子撵上妈妈的长了,儿子在用一双孤疑、期盼又调皮的眼神看着你。

村庄是很大的,要真正走遍村庄也是不容易的,村庄好是让你永远都不会走遍的,你长到八十岁,回头一望,你真的会有没有走过的地方,没有去过的人家。其实这就是村庄的阔大,村庄给你的念想。村庄是太大了,多少年多少代她生长了多少树多少庄稼,衍生了多少人,养过多少鸟多少牲畜,建起了多少房子,多少人走成了多少路,你怎么会把村庄走遍呢?其实,村庄是很小的,抬一抬腿就到头了,村庄就是巴掌大的一个地方。只是那巴掌一握就会把好多游子,把好多时光,把好多的梦,把多少年庄稼的长势握在手里。

你现在又离开村庄了,你又天天走在城市的大街上。有一天你又站在阳台上,你遥望着村庄,你忽然又想起“温暖的村庄”了,你想起了一棵孤独的坟树,坟树下的母亲,坟树上留恋着悠然盘旋的鸽子,坟树,其实是你最大最痛的怀念。你想起一生都守在村庄的父亲,你想应该让父亲来这个城市走一走。站在窗口忽然想,让父亲来看看城市的成长,城市的模样,让父亲也站在楼上望一望他住了一生的村庄吧。

你的心已经跑回村庄。

村庄永远固定地在那个地方等你。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节)

17.总观全文,“村庄”具有哪些特性?(4分)

                                                                         

                                                                                

                                                                   

18.第③段说到离开村庄的人对村庄的温暖有一种“疼痛的体味”,这种“疼痛的体味”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19.末段“村庄永远固定地在那个地方等你”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20.文章的标题是“温暖的村庄”,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6分)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305】收起 ︽

17(1)村庄“固执”而“自信”。(2)村庄的事物让人感觉很温暖。(3)村庄是灵魂的栖息地。(3)村庄“很小”又“很大”。(4分,1点1分)

18.远行的人经历了远离,感受到了一种漂泊、苦寻的苦痛;(2分)因牵挂亲人感到时光飞逝的无情;(2分)回家之时,蓦然回首,感受到了久违家乡、久违亲人之痛。(2分)

19.首尾呼应,“永远固定”照应了开头村庄的“固执”“自信”;强化主旨,村庄对游子不离不弃,永远是游子的心灵家园(灵魂栖息地)。(1点2分)

20. “温暖”从触觉的角度形象地写出村庄的特点,让人们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温情;“村庄”义兼虚实,既是生养之地,又是心灵的家园,表达作者对村庄怀有一种依恋之情。(1点3分,特色2分,简析1分)

14
 

以“那么冷,这么暖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306】收起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关于我们  |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2018  京ICP证0705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