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十一周周测语文试题

  • 浏览:2411
  • 下载:2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马在人们心目中常常是高贵、飘逸、奔放、昂扬、充满活力和进取精神的象征。中国文化异彩纷呈,马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形成了华夏独特的马文化。

华夏自古就有马文化的民间风俗。史载周代就盛行马祖崇拜,《周礼》记载,春祭马祖,夏祭先牧,秋祭马社,冬祭马步。马祖是马之祖神,与马生殖崇拜有关,与马在天上的星宿房星相联系,又为天驷;先牧是开始教人养马的神灵;马社是开始教人乘马的神灵,与马厩中的土地神一起受祭祀;而马步为马灾害的神灵,祭祀它以保佑马匹免受灾疫。汉族岁时风俗中有马日,在农历正月初六那天,民间看天气阴晴占卜当年养马业的兴衰,晴主育,阴主灾。该日人们要精心喂养,马匹,不得打骂、杀戮,以求养马业兴旺发达,这一风俗主要流传于湖北、湖南

河北、浙江等地。汉族民间信仰马王爷,马王爷系司马之神,传说为西汉大臣金日䃅,是匈奴休屠王太子,从困邪王归汉,任马监。农家于六月二十三日祭祀,祭品是羊。陕西澄城地区流行送金马的婚俗,亲事说成后,男方要送给女方一匹小金马或银马,如果经济窘迫,也可以送一匹黄布制作的马,表示吉祥如意,马到成功。为死者送纸钱纸马,是中国许多民间广为存在的丧葬习俗。纸钱纸马都是真钱真马的象征,人们认为死界和生界一样,生前需要的东西死后也会需要,死者会需要马作为骑乘之物,所以在祭奠死者时要焚烧纸马。

一些少数民族的节日与马紧密相连。蒙古族传统有马奶节和赛马节,每年农历八月末举行,为期一天。该日清晨,牧民们身穿节日盛装,带上马奶酒到制定地点,杀羊宰牛,筹备奶食,燃起牛粪火,煮手扒肉。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开始赛马。参赛的马匹全是两岁的小马,象征着繁荣兴旺。赛马完毕,人们入宴开怀畅饮、大口吃肉,在马头琴的伴奏下,人们高兴地朗诵节日的颂歌,歌手们尽情歌唱,直到夜色弥漫,人们才会余兴未尽地陆续离开。马文化也影响到了游艺。田猎、骑射曾是古代贵族们的一种游艺活动,历代盛行不衰。射箭、赛马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娱乐竞技活动。在蒙古族,赛马与射箭、摔跤合称为“男子汉三艺”,通常在祭敖包和那达慕大会时进行。藏族在新年和七月都举行赛马活动,有跑马捡哈达比赛。民间还有许多人在马上表演的各种技艺,俗称马戏。马戏在汉代就有,发展到宋代最盛。今天的马戏属于杂技之类,而马术属于体育类,马术是指人骑乘马匹的运动,最常见的是赛马。

自“胡服骑射”以来,中原服饰的发展变化也受到游牧民族的影响,如马甲、马褂、马尾帽、马靴、马蹄袖等服饰名称也由此而来。

历代文艺都把马作为重要的表现对象。千百年来,直至今天,甚至于将来,人们都可以通过文学、雕塑、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来表达自己对马的赞美、喜爱之情。《战国策楚策四》记载一匹良马拉盐车痛苦不堪时,伯乐为之流泪并脱衣盖在它的身上,马因知遇之恩而长鸣,后来千里马与伯乐的故事演绎着历代文人希冀君王重用、一展政治抱负的千古佳话。屈原《离骚》的“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抒发了其崇高的理想和昂扬的斗志;曹操《龟虽寿》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抒发了其老当益壮的志士情怀;徐悲鸿抓住马的风骨、神韵,画出了千姿百态的奔马。马对人们的语言的影响广泛而丰富。“厉兵秣马”指准备战斗,“马不停蹄”指前进,“路遥知马力”为时间长久可以考验人……

1.下列关于华夏马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华夏马文化影响渗透到了中国的许多方面,诸如风俗、信仰、节日、游艺、技艺、服饰、文艺、语言等等。

B 华夏马文化,有的是少数民族具有的文化特点,如蒙古族传统的马奶节;有的是整个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特点,如有关马的文学艺术。

C 马在人们心目中通常是高贵、飘逸、充满生命力和进取精神的象征,这几个象征成为华夏马文化的精髓。

D 马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将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丰富着华夏独特文化的类型——马文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华夏祭马风俗在春夏秋冬分别祭马祖、先牧、马社、马步;汉族马日风俗则在农历正月初六,以养马业兴旺发达。

B 汉族民间农家于六月二十三日祭祀马王爷,澄城地区流行送金马的婚俗表示吉祥如意、马到成功,丧葬习俗为死者送纸钱纸马表示祭奠。

C 蒙古、藏族有赛马游艺活动,民间还有马戏,中原服饰的发展变化中含有马甲、马褂、马尾帽、马靴、马蹄袖等服饰名称。

D 千里马与伯乐的故事、曹操“老骥伏枥”的诗句、徐悲鸿画奔马、“路遥知马力”都是历代著名文艺作品以马作为表现对象的实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马祖是马之祖神,先牧是开始教人养马的神灵,马社是开始教人乘马的神灵,马步是马灾害的神灵,百姓祭祀崇拜它们既表明人们迷信落后,也表达出他们的美好愿望。

B 蒙古族在传统的马奶节那天,牧民们带上马奶酒,用象征着兴旺的小马进行比赛,然后在马头琴的伴奏下颂歌,这天一切围绕马而欢度。

C 民间有许多人在马上表演各种技艺,汉代就有,发展到宋代最盛,它相当于今天体育类的马术,马术最常见的是赛马,说明我国是较早开展马术体育运动的国家。

D 古代文学家对马有赞美、喜爱之情,可能是因为马所具有的象征性,如屈原《离骚》就选择骐骥意象来抒发自己崇高的理想和昂扬的斗志。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268】收起 ︽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光绪元年,宗棠既平关陇,将出关,而海防议起。论者多言自高宗定新疆,岁糜数百万,此漏卮也。宜英人议,许帕夏自立为国称藩,罢西征,专力海防。鸿章言之尤力。宗棠曰:“关陇新平,不及时规还国家旧所没地,而割弃使别为国,此坐自遗患。万一帕夏不能有,不西为英并,即北折而入俄耳。吾地坐缩,边要尽失,防边兵不可减,糜饷自若。无益海防而挫国威,且长乱。此必不可。”军机大臣文祥独善宗棠议,遂决策出塞,不罢兵。授宗棠钦差大臣,督军事,金顺副之。  

白彦虎走开都河,宗棠欲遂擒之,奏未上,适库伦大臣上言西事宜画定疆界,而廷臣亦谓西征费钜,今乌城、吐鲁番既得,可休兵。宗棠叹曰:“今时有可乘,乃为画地缩守之策乎?”抗疏争之,上以为然。遂收南疆东四城,西四城相继下。 

四年正月,条上新疆建行省事宜,并请与俄议还伊犁、交叛人二事。诏遣全权大臣崇厚使俄。俄以通商、分界、偿款三端相。崇厚遽定约,为朝士所纠,议久不决。宗棠奏曰:“自俄踞伊犁,蚕食不已,新疆乃有日蹙百里之势。俄视伊犁为外府,及我索地,则索偿卢布五百万元。是俄还伊犁,于俄无损,我得伊犁,仅一荒郊。今崇厚又议畀俄陬尔果斯河及帖克斯河,是划伊犁西南之地归俄也。武事不竞之秋,有割地求和者矣。兹一矢未加,遽捐要地,此界务之不可许者也。俄商志在贸易,其政府即广设领事,欲通商深入腹地,此商务之不可许者也。臣维俄人包藏祸心,妄忖吾国或厌用兵,遂以全权之使臣牵制疆臣。为今之计,当先之以议论,委婉而用机,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臣虽衰慵无似,敢不勉旃。”上壮其言,嘉许之。更前约。而俄亦慑我兵威,恐事遂决裂。明年正月,和议成,交还伊犁。  

宗棠用兵善审机不常其方略筹西事尤以节兵裕饷为本谋始西征虑各行省协助饷不时至请一借贷外国。出塞凡二十月,而新疆南北城尽复者,馈运饶给之力也。初议西事,主兴屯田,闻者之;及观宗棠奏论关内外旧屯之弊,以谓挂名兵籍,不得更事农,宜画兵农为二,简精壮为兵,散愿弱使屯垦,然后人服其老谋。

(节选自《清史稿》卷四一二,列传一九九,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宜英人议                        徇:顺从

B俄以通商、分界、偿款三端相要      要:要挟

C欲通商深入腹地                  藉:借助

D闻者之                          迂:迂回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宗棠用兵善¥审机不常其方略¥筹西事¥尤以节兵裕饷为本谋¥始西征虑各行省协助饷不时至¥请一借贷外国

B 宗棠用兵善审机¥不常其方略¥筹西事尤以节兵裕饷¥为本谋¥始西征¥虑各行省协助饷不时至¥请一借贷外国

C 宗棠用兵善审机¥不常其方略¥筹西事尤以节兵裕饷为本谋¥始西征虑各行省¥协助饷不时至¥请一借贷外国

D 宗棠用兵善审机¥不常其方略¥筹西事¥尤以节兵裕饷为本谋¥始西征¥虑各行省协助饷不时至¥请一借贷外国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有人说每年安定新疆浪费大,可允许帊夏独立,罢西征,专力海防,左宗棠坚决反对,认为那样对海防无益反而损害了国家的尊严。

B 在乌城、吐鲁番攻占后,李鸿章等朝廷大臣提出西边事务应该划定边疆界线,可休兵,避免浪费,左宗棠上书争辩,得到皇帝支持。

C 在伊犁问题上,左宗棠坚决反对崇厚所议割我国部分土地如俄,主张用兵,受到皇帝认同嘉许,最终双方和议,俄国归还我全部伊利。

D 为收复新疆所有城池,左宗棠在粮饷问题上深谋远虑,除了向外国借贷外,尤其是简化精壮的人为士兵,体弱者去屯垦,令人佩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现代汉语。(10分)

(1)关陇新平,不及时规还国家旧所没地,而割弃使别为国,此坐自遗患。

 

(2)为今之计,当先之以议论,委婉而用机,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269】收起 ︽

 

3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8—9题。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

黄庭坚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8 前六句从哪些方面来写水仙花的?(5分)

 

 

9 黄庭坚认为:作诗“临了须打诨,方是出场”。所谓“出场”,就是在终篇之时,要让读者有意外的收获。试具体分析此诗的最后两句给我们的收获。(6分)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270】收起 ︽

 

4
 

名篇名句默写(6分)

(1)《离骚》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句子是:“                           。”

(2)《蜀道难》中用夸张的手法写蜀道与天齐、险似绝壁的诗句是:“                           。”

(3)《氓》中描述女主人在夫家从早到黑辛勤劳作的诗句是:“                         。”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271】收起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实现妇女个性解放

胡适目睹中国妇女的种种非人道的待遇,曾特别发出了“我们如何对待女人”的质问。

他对妇女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理论意见,其中心是女性“人”的意识的确立。

首先是谋求女子的解放,这个解放包括形体和精神两个方面:形体上,女性不应被视为玩物而加上种种缠足、束胸、穿耳等要求,这是女子解放的初步;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解放,要破除旧的压制妇女的伦理道德观念,如女子不可为后嗣论、女子责在间内说和男友有别“防闲道德沦”。针对社会上一些人提出妇女处于无知的状态,必须先教育、后解放的论点,他在回答《星期评论》关于“女子解放从哪里做起”的提问时说,女子的解放但从女子解放做起;“解放就是一种教育,而且是一种很有功效的活教育。最上空谈解放的预备,实际上依旧把自己的姊妹妻女关起来,叫她们受那种预备将来解放的教育,这是极可笑的事情。”胡适以美国为例,说美国的少年男女,从小受同等的教育,同在一个课堂读书,同在一个操场打球,有时同来同去,所疑男女之间,只觉得是同学,都是朋友,都是“人”,所以渐渐地把男女的界限都淡化了,胡适指出,这种“忘形”的男女教育,是培养青年男女自制能力的唯一方法。

其次,他认为解决妇女问题的先决条件,是要使人类社会添一倍的“人”,并不单是早就贤妻良母。他认为中国妇女都朝着“贤妻良母”方向发展,缺乏自由独立的思想,还不能说是完全独立的“人”;贤妻良母只是狭隘的家庭观,对推动社会的发展意义有限,社会的进步,每个人都有平等参与的权利,留美七年,胡适在美国所接受的自由主义思想,以及他与不少人格独立又极有思想的女性朋友的交往,使他在“如何对待女人”这个问题上,有了更开阔的认识。他在札记中写道:“今始知女子教育之最上目的,乃在造成一种能自由独立之女子。”1918年,胡适应邀到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演讲,以“美国的妇人”为题,向女学生介绍美国妇女的自立精神,要她们成为社会独立的“人”,并呼吁全社会尊重女性,希望全社会人们尽快转变思想,允许妇女参与到社会工作中去,男人不要摆“大丈夫”威风,威迫她们成为贤妻良母。

新文化人注意到妇女问题的并非胡适一人,李大钊、鲁迅、陶孟和都是胡适“同一战壕的战友”,但李大钊谈的只是节烈问题,鲁迅谈的只是女子参政的问题,陶孟和则着重从社会问题的角度讨论妇女问题,只有胡适是从人的解放、个性解放这一最为普遍的意义上讨论女子问题,是与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精神、人文精神最协调的一种立场。如果说,前者关注的是妇女当下的处境,并致力解救处于困境中的妇女,那么胡适的妇女解放论除了立足于当下解放,还展望了未来,放眼于妇女自立、自强的新人格的建成,为困境中的中国女子指出了一条解放之路。

在现实生活中,胡适很注意对女性的尊重,提倡妇女走向独立的“人”,甚至把妇女问题与国家政策联系起来。胡适鼓励中国妇女走出家庭,发展自己的事业,这种事业既包括职业,也包括对社会活动的参与。他说,古来相传的家庭制度,把许多极繁琐的事看做妇人的填制,往往使有可造就的女子竟被家庭事务埋没了,不能有机会发展她的个性和才能。晚年他在台湾一次聚会上演讲,说他的真正收藏,是全世界各国怕老婆的故事,并说在这个收藏里,他有一个发现,凡是有怕老婆故事的国家,都是相对民主自由的国家,反之,,凡是没有怕老婆故事的国家,都是独裁的或集权的国家。此虽半是玩笑,但一个国家对待妇女的态度,的确能反映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面貌。

(选自刘筱红著《胡适(五)似天上诸仙采药回》,湖北教育出版社,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胡适目睹中国妇女的种种待遇,特意发出质问,以美国少年男女之间都是同学、朋友,无男女界限为例,建议培养青年男女的自制能力。

B 在如何对待女人这个问题上,有了更开阔的认识,开阔的认识指下文中相关的女子教育之最上目的是造成一种能自由独立之女子,要她们成为社会独立的人等。

C 新文化人胡适与李大钊、鲁迅、陶孟和在“如何对待女人”的问题上是同一战壕的战友,唯胡适的观点是基于个性解放这一普遍意义而言的。

D 胡适希望中国妇女能发展她的个性和才能,鼓励女子走出家庭,发展自己的事业,参加就业,参与社会活动,不要被家庭事务埋没了。

E 本文选取胡适人生的若干片段,描写他尊重妇女、献身妇女事业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的新文化运动伟大人物的崇高威望。

(2)胡适在“谋求女子的解放”上,主要做了哪些事?请简要分析。(6分)

 

 

(3)作者在文中对胡适的贡献主要做了哪些评价?(6分)

 

 

(4)关于胡适所说的在收藏“怕老婆的故事中的发现,你是否赞成他的观点?试结合文本,并联系社会实际加以探究。(8分)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272】收起 ︽

 

6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 2014年春节期间,地处太行山区的农村,由于文化活动组织得有序,文艺节目多得令人         

② 7月9日,记者去北京前门的中国书店,发现书店里挤满了人,有静静地读书的,有交钱买书的,工作人员         

③ 当你走在大街上,面对那些让人          的商品广告时,应理性地看待这些广告,谨防上当受骗。

A 应接不暇 目不暇接 眼花缭乱    B 目不暇接 眼花缭乱 应接不暇

C 目不暇接 应接不暇 眼花缭乱    D 应接不暇 眼花缭乱 目不暇接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273】收起 ︽

C

7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 二级良好天气仅持续了两天,雾霾天气来了“二进宫”,直接把京城拖成重度污染。这也是北京继上周五连续六天的严重污染后再度遭遇的重度污染。

B 据英国媒体1月17日报道,欧洲航天局当日公布了一组火星照片,以从照片上的迹象分析来看,这个红色星球上曾经有一天很长的河流。

C 美国参议院发言人说,如果众议院能酝酿出不附带条件的债务上限法案,能使政府履行法定的支付义务,参议院将愿意考虑这一方案。

D 7月7日上午,首都各界代表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战争胜利纪念馆隆重集会,齐声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以此来纪念全民族抗涨77周年。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274】收起 ︽

D

8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大量的假鱼翅充斥市场,源于一些人对真鱼翅的需求。那么这些鱼翅是如何获取的呢?    ,    ,    ,    ,        。其中很多鲨鱼都是被这样残忍地杀戮。鲨鱼是海洋生物的活化石,处于海洋生物链的顶层,对鲨鱼的滥捕滥杀已经严重影响到海洋的生态环境。正因为暴利驱使所以才会有海面上的残忍杀戮。事实上人们在付出高昂代价消费鱼翅的时候,可能带来的是对自己身体的伤害。

①然后抛入海中②船员用利刃活生生割下鲨鱼的背鳍、胸鳍、尾鳍③毫无人道④鲨鱼被拖到渔船甲板上⑤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7000万条鲨鱼被捕杀⑥任由鲨鱼沉入海底、慢慢地死去

A  ④②①⑥③⑤   B  ④②③⑤①⑥

C  ⑤③④②①⑥   D  ①⑥④②③⑤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275】收起 ︽

A

9
 

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划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15个字。(5分)

   《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碧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从此文献中可以看出,在人们无巢可居的上古之世,                       

蛇与水关系密切。洪水淹没平原时,蛇会爬上高丘、树木,以避水祸,与同样逃难到此的人们狭路相逢,不免争斗不已,以至于在上古有蛇象征水患之说。                        ,对于深受鼠害而又无计可施的人类来说,蛇无疑帮了大忙。古人知道蛇捕鼠有利于农业,因此在崇蛇意识里又增加了这一新的内容。

由以上远古人对于蛇的畏惧和崇敬的心理,以及对蛇的认识和理解而产生的崇蛇风习,③                        ;盘古是开天辟地的大神《广博物志》载:“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屈原在《天问》中提到赫赫有名的女娲,王逸在《天问集注》说:“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276】收起 ︽

10
 

下面是山东大学的校徽,请你用简明、得体、生动、形象的语言,选出某一方面,说说它好在哪里。(6分)

 

【注】整个图形部分全部是红色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277】收起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婴儿出生的时候,小手总是攥得紧紧的,似乎要抓点什么;老人去世的时候,双手就自然放开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撒手人寰”吧。这一抓一放之间,值得我们思考……

这则材料引发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7278】收起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关于我们  |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2018  京ICP证0705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