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庆安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 浏览:425
  • 下载:0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一下,为什么会不一样,其实还是有标准的。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手段。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福。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其实对后一种人说,读书就是他获得幸福的手段。

  对于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学史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近代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看快乐,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约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天地精神相往的快乐。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儒家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的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

  也有哲学家认为,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最典型的就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他说人是受欲望支配的,欲望就意味着匮乏,你缺什么往往就对什么有欲望,而匮乏意味着痛苦。所以,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但是欲望满足以后,人是不是就快乐了呢?非也。欲望满足以后是无聊。叔本华说,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幸福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仅仅从满足身体的、物质的欲望层面理解的话,幸福确实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超越欲望层面看幸福,这个观点就不成立了。比如你非常爱读书,你渴望去读那些好书,你知道一些好书在等着你读,那个时候你会痛苦吗?你不会。读完了以后你会无聊吗?不会。你感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你会因此快乐。这就进一步说明,我们谈幸福问题,一定要超越纯粹欲望的层面,要从价值观角度去谈。

                                       (摘编自周国平《幸福的哲学》)

  1. 下列有关“幸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有人说,幸福好像是很主观的个人感觉。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对幸福的认识也就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B. 按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幸福是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各种事情其实都是获得幸福的手段。

  C. 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一派认为幸福是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烦恼,而黑格尔等人乃至马克思的主张则与之相反。

  D. 西方“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人们在满足自身灵魂、精神的需求后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近代以,英国哲学家休谟等人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你若只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最终你得到的也许是更大的痛苦。

  B. 伊壁鸠鲁认为,物质欲望的满足不能使人快乐,只有满足了生命本身需要的那种快乐才会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C. 叔本华认为人生充满着痛苦和无聊,人受欲望支配,欲望没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而满足以后则无聊,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

  D. 在幸福这个问题上之所以众说纷纭,是因为每个人看重的不同。我们若仅从满足身体和物质欲望的层面理解,就不会有幸福感。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方“快乐主义”认为,身体健康、灵魂安宁让人们感到很快乐很幸福,人们应该从长远的角度看待快乐,并理智地去寻求快乐和幸福。

  B. 中国哲学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也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属于“快乐主义”,庄子认为与天地精神往快乐无限。

  C. 中国的儒家思想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这种思想和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康德等人强调的精神满足比较接近。

  D. 人们渴望得到幸福,但是想获得真正的幸福,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脱纯粹物质欲望的支配,丰富精神的世界,寻求心灵的满足。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6333】收起 ︽

1.C.无中生有。

2. B

3. B 以偏概全。

2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浣 溪 沙

苏 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注释: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8.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9.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6334】收起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祁茂顺

         汪曾祺

    祁茂顺在午门历史博物馆蹬三轮车。  

    他原先不是蹬车的,他有手艺:糊烧活,裱糊顶棚。

  单件的烧活,接三轿马,一个人鼓捣一天,就能完活。他在糊烧活的时候,总有一堆孩子围着看。糊得了,就在门外放着:一匹高头大白马——跟真马一样大,金鞍玉辔紫丝缰;拉着一辆花轱辘轿子车,蓝车帷,紫红软帘,软帘贴着金纸的团寿字。不但是孩子,就是路过的大人也要停步看看,而且连声赞叹:“地道!祁茂顺心细手巧!”

  如果是成堂的大活:三进大厅、亭台楼阁、花园假山……一个人忙不过,就得约两三个同行一块干。订烧活的规矩,事前不付定钱,由承活的先凑出一份钱垫着,交活的时候再收钱。早先订烧活,都是老式的房屋家具,后有要糊洋房的,要糊小汽车、摩托车……人家要什么,他们都能糊出。后订烧活的越越少了,都兴火葬了。谁家还会弄一堂“车船轿马”到八宝山去?

  祁茂顺主要的活就剩下裱糊顶棚了。后糊顶棚的活也少了。北京的平房讲究“灰顶花砖地”,纸糊的顶棚很少见了——容易坏,而且招蟑螂,招耗子。钢筋水泥的楼房更没有谁家糊个纸顶棚的。

  祁茂顺只好改行。

  午门历史博物馆原编制很小,没有几个职员,不知道为什么,却给馆长配备了一辆三轮车,用以代步。经人介绍,祁茂顺到历史博物馆蹬三轮车。馆长姓韩。韩馆长是个方正守法的人,除了上下班,到什么地方开会,平常不为私人的事用车,因此祁茂顺的工作很轻松。

  祁茂顺很爱护这辆三轮车,总是擦洗得干干净净的。晚上把车蹬回家,锁上,不许院里的孩子蹬着玩。

  不过街坊邻居有事求他,他总是有求必应的。隔壁陈大妈找祁茂顺。“茂顺大哥,你大兄弟病了,高烧不退,想麻烦您送他上一趟医院,不知您的车这会儿得空不得空?”

  “没事,交给我了!”祁茂顺把病人送到医院。挂号、陪病人打针、领药,他全都包了。

  祁茂顺人缘很好。

  离祁茂顺家不远,住着一家姓金的。他是旗人皇室宗亲,是“世袭罔替”的贝勒,行四。街坊则称之为“金四爷”。辛亥革命后,旗人再也不能吃皇粮了。幸好他的古文底子好,又学过中医,协和医学院特约他校点中医典籍,他就有了稳定的收入。

  贝勒府原是很大的四合院,后大部分都卖给同仁堂乐家当了堆放药材的楼房,只保留了三间北房。金四爷还保留一些贝勒的习惯。他不爱“灰顶花砖地”,爱脚踩方砖,头上是纸顶棚,四白落地。上个月下雨,顶棚漏湿了,垮下了一大片。金四爷找到了祁茂顺,说:“茂顺,你给我把顶棚裱糊一下。”

  祁茂顺说:“行!星期天。”

  祁茂顺星期天一早就了,带了他的全套工具:棕刷子,棕笤帚,一盆稀稀的糨子,一大沓大白纸。这大白纸是纸铺里切好的,四方的,每一张都一样大小,不是要用时现裁。

  金四爷看着祁茂顺做活。

  只见他用棕刷子在大白纸上噌噌两刷子,轻轻拈起,用棕笤帚托着,腕子一使劲,大白纸就“吊”上了顶棚。棕笤帚抹两下,大白纸就在顶棚上呆住了。一张一张大白纸压着韭菜叶宽的边,平平展展、方方正正、整整齐齐。拐弯抹角用的纸也都用眼睛量好了的,不宽不窄,正合适,棕笤帚一抹,连一点褶子都没有。而且,用的大白纸正好够数,不多一张,不少一张。连糨子都正好使完,没有一点糟践。金四爷看着祁茂顺的“表演”,看得傻了,说:“茂顺,你这两下子真不简单,眼睛、手里怎么能有那么准?”

  “也就是个熟。”

  “没有个三年五载,到不了这功夫!”

  “那倒是。”

  金四爷给祁茂顺倒了一杯沏了两开的热茶,祁茂顺尝了一口:“好茶!还是叶和元的双窨香片?”

  “喝惯了。”

  祁茂顺告辞。

  “茂顺,别走,咱们到大酒缸喝两个去。”

  “大酒缸?现在上哪儿找大酒缸去?”

  “八面槽不就有一家吗?他们的酥鱼做得好。”

  “金四爷,您这可真是老黄历了!八面槽大酒缸早都没了。现在那儿改了门脸儿,卖手表照相机。酥鱼?可着北京,现在大概都找不出一碟酥鱼!”

  “大酒缸没有了?”

  “没有喽。”

  金四爷喝着茶,连说了几句:“大酒缸没有了。大酒缸没有了。”

  很难说得清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这篇小说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手艺人祁茂顺在时代变迁中的生活境遇,故事虽然简单,但耐人寻味,寄寓作者深刻的思考。

B.祁茂顺糊烧活、裱糊顶棚曾经赢得了人们的赞叹,后被迫改行,这说明他的手艺已经落伍,无法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

C.作者以欣赏的笔触描写祁茂顺的高超技艺,表达对旧民俗的留恋;叙述火葬、钢筋水泥楼房,也表达出对新观念、新事物的认同。

D.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突出的特色,金四爷保留一些贝勒习惯的守旧做派就是通过祁茂顺适应新生活的态度反衬出的。

E.小说的结尾含蓄隽永,尤其最后一句“很难说得清他的话是什么意思”,让读者难以琢磨,也引发读者更深刻的思考。

(2)小说主人公祁茂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祁茂顺帮助金四爷裱糊顶棚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中“烧活、纸糊的顶棚、大酒缸”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6335】收起 ︽

(3)展示了祁茂顺高超的手艺,完成了主人公形象的塑造;照应开头糊烧活的情节,结构严谨;表达叹惋民俗文化衰落的主题。(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观点一:他们的消亡是历史的必然。
从文中可以看到时代的变迁:“都兴火葬了”“钢筋水泥的楼房更没有谁家糊个纸顶棚的”“卖手表照相机”等,说明“烧活、顶棚、大酒缸”等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已经过时了。“纸顶棚容易坏,而且招蟑螂,招耗子”,说明不创新变化就不能适应发展,就没有竞争力,衰败是必然的趋势。(观点2分,分析每点3分)
观点二:它们的衰落乃至消亡,令人叹惋。
糊烧活、糊顶棚是祁茂顺的手艺,也是他的生存方式,却因为现实的冲击无奈改行,令人叹惋。它们也是传统民俗文化的代表,构成了我们的文化记忆,衰落和消亡使得这些民俗文化失传,令人痛惜。(观点2分,分析每点3分)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井上雄彦要将《灌篮高手》继续连载下去的消息传出后,很多粉丝激动得捶胸顿足,但很快便被证实这是个假消息。

B.在广州举行的艺术节上,小型的传统艺术节目表演,有幽雅空灵的古筝,翩若惊鸿的水袖舞,刚劲有力的蔡李佛拳,以及端庄典雅的汉舞。

C.为何上海电气的自主创新总是能与市场需求丝丝入扣?首席技术官黄瓯一语道出天机:“用户支持是根本,在研发过程中要与用户紧紧捆绑。”

D.荧屏上的崔永元挥洒自如,侃侃而谈,一副光彩照人的样子,但光环背后,他付出的艰辛和汗水以及遭受的挫折和失败却很少有人知道。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6336】收起 ︽

B

A.捶胸顿足:捶:敲打;顿:跺。敲胸口,跺双脚。形容非常懊丧,或非常悲痛。B.翩若惊鸿:比喻美女的体态轻盈。C.丝丝入扣:比喻文章和艺术表演做得十分细腻准确。D.挥洒自如:形容画画、写字、作文,运笔能随心所欲。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3分)
A.一家心理卫生研究所对使用手机的人群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以上的人有“手机依赖症”,总在期待自己能收到最新信息。
B.奥斯卡金像奖设立以,不仅对世界许多国家的电影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反映美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进程,一直享有盛誉。
C.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而农村人口能否较为顺利地转入工业和城镇,又是决定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键。
D.行业新标准的出台将加快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真正落实,煤电行业、钢铁行业、水泥行业以及工业生产都将成为减排重点监管对象。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6337】收起 ︽

C

A项, “超过50%以上”,成分赘余。B项,“不仅对世界……而且反映美国……”,语序不当。D项,“燃煤行业、钢铁行业、水泥行业以及工业生产”,不合逻辑

6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动不动就搬出“国际形象”,作为自我督促的标准,泄露了台湾目前一种缺乏自信的心态:    ?              ;西方人爱护野生动物,所以我们要节制吃老虎鲸鱼的欲望;西方人珍惜古迹,所以我们也得有一两样,不能太落后。       

①于是一面揣测西方国家的思考模式

②西方讲究人权,所以我们处理政治案件要特别慎重

③避免别人轻视我们,在国际舞台上不丢人现眼

④一切一切的努力,都为了一个大目的

⑤我这样做,别人(西方人)会怎么想

⑥一面小心翼翼地决定自己该怎样做

A.⑥①⑤②④③ B.③⑥①④②⑤ C.⑤①⑥②④③ D.②④③⑤①⑥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6338】收起 ︽

C

结合语境,采用瞻前顾后的原则,去排列句序。

衔接排序题要求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 ②分析选段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保持一致性,表达要合乎事理,语句要前后照应;③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选项;④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7
 

教育部2013年8月22日公布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下面是部分朋友对“史上最严”的减负新规的评论,请你针对网友的评论,提炼出“减负”效果不理想的三条原因。要求语言准确、简明,每条不超过10个字。(6分)

@“踏雪寻镅75”:减负新规没有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首要原因是我国庞大人口基数造成的就业、竞争压力,以及压力带的社会焦虑与急功近利心态,这个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

@“渡西死亡”:建议真正取消重点校、重点班,严格就近入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层教育行政部门要真正肩负起责任。

@“ts10000”:现在课程改革的一些不合理之处,弄得一人上学,全家繁忙。我是大学毕业生,儿子上小学五年级,他的作业有时我都辅导不了,比如成语接龙什么的。

@“长沙网友”:建议教育行政部门改革学制,提倡全面发展,拒绝一考定终身。

@“向玉36158”:减负迟迟不能见效,和政府部门抓升学率息息相关。建议建立规章制度,严防地方片面抓升学率。

(摘自《人民日报》2013年8月22日18版)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6339】收起 ︽

①就业压力大。②教育发展不均衡。③课程改革不合理。④一考定终身。⑤片面追求升学率。(每点2分,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在解答时考生可将网友意见逐条梳理,找出每条信息的核心观点,根据题干要求列出四点即可。如“踏雪寻镅75”,“首要原因……就业、竞争压力”;“渡西死亡”,“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ts10000”,“现在课程改革的一些不合理之处”;“长沙网友”,“拒绝一考定终身”; “向玉36158”,“严防地方片面抓升学率”。

8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在“设计理念”“住宅特点”下的方框内填写恰当的词语。(每空不超过5个字)(5分)

设计理想住宅,应从科技服务于人类出发,以人类的健康幸福与文明发展为核心。按照上述理念进行设计,住宅区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林、溪流、湿地形成有机整体,为人们提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良好生态环境;采用高科技的毛细管冷暖传递系统调节室内空气,为人们提供恒温、恒湿、“恒氧”的舒适生活空间;采用雨水收集和生活用水净化处理系统以实现水资的多次使用,高效采集太阳能以满足家庭用电需求,为人们提供最佳的节能生活方式。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6340】收起 ︽

①以人为本 ②生态和谐 ③空间舒适 ④生活节能(1空1分,2空2分,3空4分,4空5分)

解答此题,要对文段中的信息进行饰选,选出主要信息,剔除次要信息。所给材料是总分结构的说明性语段,考生需要先整体感知材料,把握说明的中心和特点,筛选出被说明的事物及其特征,然后用符合字数要求的最精确的语言填空。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老师去为学生准备咖啡,回时端着一大壶咖啡和各式各样的杯子,这些杯子有陶瓷的、塑料的、玻璃的、水晶的,有的普通,有的昂贵,有的精致,老师让大家随意享用。

等每个学生都端起一杯咖啡,老师说话了:“你们注意到了吗?所有好看昂贵的杯子都被用了,剩下了那些朴素便宜的杯子。杯子不会让咖啡的质量变得更好,很多时候,只是让它变得更贵一些,甚至,有时候,让人忽略了我们到底在喝什么。”

看完这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文体要明确;(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6341】收起 ︽

10
 

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击空明兮溯流光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B、觞曲水                        侣鱼虾而麋鹿

C、火尚足以也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

D、一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唐浮屠慧褒始于其址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6342】收起 ︽

D

名词作动词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关于我们  |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2018  京ICP证0705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