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大竹县文星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 浏览:764
  • 下载:0
1
 

下列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深味悲凉 出离愤怒 陨身不恤 绯红黎明

B.微漠悲哀 直面人生 枪弹攒射 欣然前往

C.广有羽冀 黯然泣下 惊心动魄 浸渍人心

D.绿草如茵 逆来顺受 高官显宦 深居拣出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6307】收起 ︽

B

A项陨—殒,C项冀—翼,D项拣—简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当前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形势下,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掌握本领,不然身无长物,将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B.美国和小日本对中国在东海划设防空识别区的正当行为不停地说三道四,横加指责。而他们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都划设了自己的防空识别区,这真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岂有此理!

C.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出现这种现象一是受从众心理影响,二是认为闯红灯罪不当罚

D.中国海监船在钓鱼岛领海进行例行巡航执法,这是中方行使管辖权的正常公务活动,无可厚非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6308】收起 ︽

B

A身无长物:指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B.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形容专制蛮横的统治者,为所欲为,不许人民有一点儿自由。也泛指胡作非为的人不许别人有正当的权利。C.罪不当罚:处罚和罪行不相当,多指处罚过重。D.无可厚非:没有可过分责难的。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此句应用“无可非议”。

3
 

下列各句,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

B.徐志摩作为一个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其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

C.诗人非常善于以日常口语和朴实的描绘来绘景写情,生活气息浓厚,具有一种独特的质朴美。

D.诗偏重于抒情言志,即便是叙事诗或意在说明科学现象和阐明哲理的诗也必须饱含诗情,才能生动感人。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6309】收起 ︽

A

B项,“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应改为“在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或“短暂的人生的旅途”。C项,第二句话缺少主语,可以在“生活气息浓厚,具有一种独特的质朴美”前增加“作品”二字。D项,语意不明确,应在“才能生动感人”前增加“惟其如此”或“只有这样”之类的话。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记念刘和珍君》选自《华盖集续编》,作者鲁迅。鲁迅先生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杂文作品,共有杂文集16本。另外还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野草》、散文诗集《朝花夕拾》。

B.巴金,现代小说家,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等,20世纪40年代的主要作品有《火》《憩园》《寒夜》等。《随想录》是他晚年创作的思想漫笔。

C.《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题为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作者梁实秋,中国现代散文家、文学评论家。

D.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领袖,学者。有《饮冰室合集》。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6310】收起 ︽

A

散文集是《朝花夕拾》,散文诗集是《野草》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诗歌在人民最需要时出现

谢冕

诗歌总在人民最需要时出现。或是因为召唤,或是因为期待,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悲哀。人民需要诗歌宣泄苦难,人民更需要诗歌安慰心灵。

记得那年,那个寒雪凝冰的冬天,人民的心头压抑了过多的悲愤和苦难,终于找到了诗歌这个喷火口,爆发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悲壮的抗议。那次诗歌集会,因为促使并最终宣告了一个动乱时代的终结,从而成为20世纪中国不泯的记忆。

这次则是由于一场千年不遇的空前的灾难。人们永远记住那个可怕的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突然的天崩地裂,造成了波及川、渝、陕、甘、滇几个省区数十万人伤亡、数千万人流离失所的大惨剧。一时间举世悲痛,哀歌动地!

诗歌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了,它在第一时间里传达了旷世的悲情。这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我们在一起”以及为数众多的、以汶川大地震为主题的诗歌作品和诗集。地震发生之初,当时的焦点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抵达灾区,并在废墟中抢救生命。人们的心头只有一句话:“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而这就是那首瞬间传遍中国的《生死不离》中的动人的诗句。

与此同时,一首题为《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的诗歌,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也在亿万人群中流传,人们泪眼模糊地互相传递着那令人悲痛的母子对话——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陪你走。

妈妈,你别哭,泪光照不了我们的路,让我们自己慢慢走。

即使是此刻,当我在复述这些诗句时,我还是忍不住哀伤的泪水。我们流泪,是因为这些诗句表达了我们内心的痛楚和悲情。我们感动,是因为这些诗歌重新走向了广大的人群,走向了人们共有的关怀、友爱和同情。灾难使诗歌重温了人性与亲情这些永恒的话题,当然也有政治,而政治正是由于完整而鲜明地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关怀而显得崇高了。

灾难也唤起了人们对已经变得陌生了的诗歌使命的记忆:传单,号角,警世钟,甚至止疼药。诗人说,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一己的悲欢变得虚弱而且渺小了。诗人还说,以往我们太注意怎么写,而不太注意写什么了。当然,怎么写是诗学的,而写什么是伦理的,但要是写什么出了误差,怎么写最后也要失去意义。这话看来有些陈旧,而陈旧未必就错。

国家的不幸和人民的苦难为诗人提供了调整写作姿态和重新体认诗歌使命的契机,于是,在地震的废墟上绽开了感天动地的诗之花。诗歌总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这给我们以极大的欣慰。

(选自《新民晚报》)

5.下列对“诗歌总在人民最需要时出现”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可以借诗歌来振奋精神,鼓舞士气,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B.诗歌可以用来宣泄人的情感,人们也需要诗歌来抚慰心灵的创伤。

C.诗歌不能脱离人民,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它要走向大众的心灵。

D.灾难悲情中,人民才需要诗歌,而在和平安定的时代则不需要。

6.下列不属于汶川抗震诗歌感人肺腑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抗震诗歌表达了人民的呼唤、呐喊和悲情,体现了骨肉同胞的手足深情和分离的痛楚。

B.抗震诗歌题材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语言质朴率直,并且涌现出大量的优秀诗歌。

C.抗震诗歌表达了人性与亲情、友情这些永恒的话题,传达了人们的关怀、友爱和同情。

D.抗震诗歌鲜明而质朴地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关怀,表达了民族的共同情感。

7.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诗人在创作时,往往更多的关注的是诗歌“怎么写”的问题,而不注意诗歌“写什么”的问题,导致诗歌创作“形式大于内容”。

B.抗震诗歌中的许多优秀诗篇,并非来自从事“专业”创作的诗人,可见,只要有了生活,有了真情,就能创作出优秀的诗歌作品。

C.国家的不幸和人民的苦难往往能唤醒诗歌所承载的使命,诗歌不仅是表达一己的悲欢,它更要表达人类民族的共同情感和价值观。

D.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抗震诗歌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等现代多媒体手段进行传播,因此,抗震诗歌更能被广大的民众所接受。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6311】收起 ︽

5. D(D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化)

6. B(“题材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语言质朴率直”是属于诗歌的创作手法和风格的范畴,“涌现出大量的优秀诗歌”是结果)

7. C(A与原文“而不太注意写什么了”的说法不符。B“只要有了生活,有了真情,就能创作出优秀的诗歌作品”的说法过于绝对。D前后的因果关系不能成立)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进士。从曾国藩游,讲求经世之学。同治元年,遂命鸿章召募淮勇七千人,特起一军,是为淮军。外国人见其衣装朴陋,辄笑之,鸿章曰:“军贵能战,非徒饰观美。迨吾一试,笑未晚也。”旋诏江苏巡抚。美国华尔募洋兵数千,号南路军;学启等将湘、淮人,号北路军。四月,贼悉众战败南路军,华尔弃青浦走保松江。学启千五百人屯新桥,鸿章亲督军来援,贼大奔。外国军见其战,皆惊叹。七年,西捻平,入觐,赐紫禁城内骑马。

国家旧制,相权在枢府。鸿章与国藩为相,皆总督兼官,非真相。然中外系望,声出政府上,政府亦倚以为重。其所经画,皆防海交邻大计。思以西国新法导中国以求自强,先急兵备,尤加意育才。初,与国藩合疏选幼童送往美国就学,岁百二十人。以二十年学成岁归为国效用,乃未及终学而中辍。初在上海奏设外国学馆,及莅天津,奏设武备海陆军,又各立学堂,是为中国讲求兵学之始。尝议制造轮船,疏言:“西人专恃其炮轮之精利,横行中土。于此而曰攘夷,固虚妄之论。即欲保和局,守疆土,亦非无具而能保守之也。士大夫囿于章句之学,苟安目前,遂有停止轮船之议。臣愚以为国家诸费皆可省,惟养兵设防、练习枪炮、制造兵轮之费万不可省。求省费则必屏除一切,国无与立,终无自强之一日矣。”

八国联军入京,两宫西狩。诏鸿章入朝,充议和全权大臣,有“此行为安危存亡所系,勉为其难”之语。鸿章孑身入京,卒定和约十二款。鸿章奏陈善后诸务。开市肆,通有无,施粥散米,中外帖然。并奉诏行新政,积劳呕血薨,年七十有九。事闻,两宫震悼,赐祭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文忠。

鸿章长躯疏髯,性恢廓,时以诙笑解纷难。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鸿章皆丈人行也。闻其薨,咸集吊唁,曰:“公所定约不敢渝。”自壮至老,未尝一日言退,马关定约还,论者未已,或劝之归。鸿章则言:“于国实有不能恝然之谊,今事败求退,更谁赖乎?”

(选自《清史稿》,有删节)

【注】 贼:太平军。恝(jiá):忽视,不在意。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旋诏江苏巡抚                     署:代理、暂代

B.学启千五百人屯新桥                将:将军

C.以二十年学成岁归为国效用                期:期望、希望

D.鸿章皆丈人行也                视:对待、看待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现李鸿章“经世之学”的一项是(3分)(  )

军贵能战,非徒饰观美 入觐,赐紫禁城内骑马 与国藩合疏选幼童送往美国就学 士大夫囿于章句之学,苟安目前 开市肆,通有无,施粥散米,中外帖然 视鸿章皆丈人行也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同治元年,李鸿章带领衣着简陋的军队到达上海而被外国人讥笑,他并不在意,大挫敌军,使湘、淮军威名远扬,也令外国人惊叹。

B.清朝旧制是宰相的职权往往在枢府,李鸿章以总督身份兼宰相之职,这其实不是真宰相,而是因为他有名望而被人谣传的。

C.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两宫太后逃跑了,让李鸿章独自一人到京城斡旋,李鸿章不辱使命,与他们签订了和约。

D.李鸿章有丈人行,一生不曾言退,最后因劳累过度呕血而死;与他一起共事的外国人都很敬服他,听到他去世都来吊唁。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所经画,皆防海交邻大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即欲保和局,守疆土,亦非无具而能保守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6312】收起 ︽

8. B(将:率领。)

9. C(是说朝廷给李鸿章的优待、荣誉;是李鸿章批评士大夫目光短浅;是说和李鸿章打交道的外国人对他很尊敬。)

10. B(不是真正专职的宰相。“而是因为他有名望而被人谣传的”也错误。)

11. (1)他所经营筹划的,都是设立海防,结交邻国的大事。(关键词:“经画”、“皆”、“大计”、“所”字结构。)

(2)即使想保住和平的局面,守护疆土,也不是没有工具(武器)就能办到的。(关键词:“即”“保”“而”,“非”表否定判断。)

参考译文:

李鸿章,字少荃,是安徽合肥人,在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他跟着曾国藩游学,追求治世的学问。同治元年,朝廷命令李鸿章招募淮勇七千人,特别编成一支军队,就是淮军。外国人看见淮军衣着简陋,就笑话他们。李鸿章说:“军队重要的是能打仗,不只是着装美观。等我试一试,你们再笑不迟。”不久,朝廷下诏让李鸿章担任江苏巡抚。美国人华尔招募洋兵几千人,号称南路军;学启等人率领由湘人、淮人组成的军队,号称北路军。四月,贼人(太平军)打败南路军,华尔舍弃青浦逃到松江。学启率领一千五百人驻扎在新桥,李鸿章亲自率军队支援,太平军被打跑。外国军队看见湘军、淮军作战,都很惊讶叹服。同治七年,平定西捻军,(李鸿章)入朝觐见,被特赐在紫禁城内骑马。

按照国家旧有的制度,相权在枢府。李鸿章和曾国藩担任宰相,都是凭总督的身份兼任的,不是真正专职的宰相。可是他们在朝廷内外的声望远远高出政府,朝廷也依靠他们,以他们为重。他所经营筹划的,都是设立海防,结交邻国的大事。考虑用西方的新方法引导中国走自强之路,先是加强兵备,更注意培养人才。一开始,和曾国藩一道上疏选幼童送往美国学习,每年一百二十人。期望二十年后学成归国,为国家出力,可是这些幼童没有学完,计划中途便停止了。当初在上海设立外国学馆,等到了天津,上奏朝廷设立武备海陆军学堂,这是中国讲求治兵之学的开始。(李鸿章)曾经想着制造轮船,上疏说:“西方人专门依靠船坚炮利,横行中国,在这种情况下说攘夷,本来就是不实际的。即使想保住和平的局面,守护疆土,也不是没有工具(武器)就能办到的。士大夫们局限于书本,苟且现状,于是都说要停止造轮船。我认为国家各种费用都可以省,唯有训练军队、巩固边防、练习枪炮、制造战舰的费用万万不可省。要省掉这些费用,国家不能立足,最终也没有自强的一天。”

八国联军入京,两宫太后逃跑。下诏让李鸿章入朝,担任议和全权大臣。诏书中有“这一去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存亡,只好勉为其难”的话。李鸿章孤身一人入京,最后签订了和约十二款。李鸿章又奏请善后各项事宜。开通市场,施粥散米,京城内外秩序井然。又奉诏施行新政,积劳成疾,吐血而死,享年七十九岁。得知此事,两宫震惊,深切哀悼,下旨厚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号文忠。

李鸿章身材高,胡须少,秉性宽宏博大,常常在诙谐谈笑中解决纷争。等到签订和约时,那些外国使臣多是年轻人,都把他看成长辈。听说李鸿章去世了,都赶来吊唁,说:“李公所定的盟约我们不敢违背。”李鸿章从年轻到老,没有一天说过要引退,签订马关条约后回来,议论的人不少,有人劝他退隐。李鸿章说:“对于国家,绝对不能有任何轻视的意思,如今局势颓败,我请求引退,国家还能依靠谁呢?”

7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后两句,诗人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6313】收起 ︽

(1)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行久而未归,内心空虚,无心劳作,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

(2)诗的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写得既含蓄委婉,又真挚动人,给人以鲜明的美的感受。

该诗首句表明了一个时间概念。良人离家有多久呢?诗中没有说,只写了“不复理残机”一句,发人深省:首先,织机残破,久不修理,表明良人离家已很久,女主人长时间没有上机织布了;其次,如果说,人去楼空给人以空虚寂寥的感受,那么,君出机残也同样使人感到景象残旧衰飒,气氛落寞冷清;再次,机上布织来织去,始终未完成,它仿佛在诉说,女主人心神不定,无心织布,内心极其不平静。以上,是对事情起因的概括介绍,接着,诗人便用比兴手法描绘她心灵深处的活动:“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这里,诗人用皎皎明月象征思妇情操的纯洁无邪,忠贞专一。她日日夜夜思念,容颜都憔悴了,宛如那团圆月,在逐渐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夜夜减清辉”,写得既含蓄婉转,又真挚动人。比喻美妙熨帖,想象新颖独特,饶富新意,给人以鲜明的美的感受。

8
 

补写出下列词中空缺的部分。(5分)

(1)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书生意气,____________。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神女应无恙,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3)俱往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雪》)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6314】收起 ︽

(1)风华正茂   挥斥方遒   粪土当年万户侯

(2)当惊世界殊

(3)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

寒风嗖嗖地吹着,我跳下自行车,双手握拳抱在一起,哈着气,跺着脚,走到小亭子跟前。里面坐着一个五十岁左右的脸面上毫无表情的瘦高男子,头发白了一半,脸上的皱纹靠在一起,很拥挤,眼睛浑浊,但仔细看去,又透着一种倔强的光芒。我告诉他要买的报纸名称,他抽出一份递给我,我掏出五毛钱,随意一拍放在了亭子窗口前的平台上,我是告诉他钱在这里的意思。没想到,他突然把我手中的报纸抽回去,也啪地一声拍到了平台上。“没教养!”三个冷冰冰的字从他嘴里飞出来,一下子划到我的脸上,我感到好似一阵更大的寒风吹了过来,脸上感觉不到冷,却热辣辣地烧起来,心里又羞又恼,气愤地说:“你怎么回事,不就是买你一张破报纸吗?”他倒是声音平平的,但更冷了:“我把报纸递到你手里,你把钱拍在我面前,就是没教养的表现。报纸是新的,一点儿也不破。请你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不要了。”我抓起报纸一摔,气哼哼地拿起那五毛钱转身就走。“不买拉倒,你这样的人我还不卖给你呢。”我已经推起自行车,但又停下了脚步,本想再说几句损损他,可想一想,忍了,带着一股气,一抬腿,骑上车走了。

从那以后,下班回家必定经过的这个亭子我就再也不去光顾它了。买报纸也是绕路,到别的报刊亭去买。但只要经过这个地方,还是不自觉地扭头看一下。大多时候亭子里坐着的是一位妇女,估计和他是夫妻。她倒是慈眉善目的,一见人就笑着热情地招呼着。

这天下班,我又一次经过这个亭子,大老远就看见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男子,用右手食指戳着窗口里面,生气地大声嚷着。一看,又是那男子坐在里面,脸依然倔倔的。我抱着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停下脚步,想看这人的热闹。听了半天,我听明白了,仍然是那么回事,这男子啪地拍下五块钱,要一本杂志,他不卖给他,竟非要他拿起来递他手里不可。这男子急着走,不听他的,就跳了起来:“哪这么多酸事?我没工夫和你拽,快给我拿杂志!”虽然是两个人的争执,这男子起了半天高腔,那人却照旧冷着脸。

周围人越来越多。这时,人群里走出一个中年男子,快步来到窗前打起了圆场:

“您快消消气,别和他一般见识。老陈他是一头倔驴,从来就这样。”这时我才知道窗口里的男人姓陈。他又转向老陈:“快,给拿出那本杂志来。”老陈抬头看了一眼,头接着扭向了一边。看来这人和老陈关系不错,从侧门进去,拽出一本杂志,交到那人手上,赔了一大堆不是,终于把那人打发走了。

这时他又转过身去,指着老陈斥责起来:

“你呀,你真行,咱不是做买卖吗,和气生财啊,你怎么就这么犟呢?”

老陈的脖子梗起来:“我伺候他,他就得尊重人。”

这时,以前见过的那个慈眉善目的妇女来到了,看到有不少人在这里,就急步来到亭子跟前,焦急地问:“你说说你这死老头子,又跟人家吵架啦?”

别人都不说话,她疑惑地眨眨眼睛:“今头晌怎么样,卖了多少?”

“一分钱也没卖!”老陈的脖子继续梗着。

她的嘴唇哆嗦起来,脸色逐渐变得蜡黄,眼睛越来越潮湿,泪水不断线地唰唰淌下来,声音带着哭腔:“你能你能就你能。”她似乎忍无可忍了,转身面向了众人:“您说说这死老头子,怎么就邪了门啊,不管自己的生意,左挑骨头右挑刺,动不动让人家尊重他,非把来买东西的人都气跑不可啊?”

人又走散了一部分,她仍然气得不行,继续哭诉着:“你有本事也行啊,那样的话咱俩人也下不了岗。下了岗还改不了驴脾气,弄个儿子瘫在床上,又得了肾病,整天要花钱。好不容易弄起这么个亭子,抓紧挣几个钱。我在家里拾掇一下,洗巴洗巴儿子的衣服,让你看这一时半晌,你怎么又给我惹是生非啊?你说说,你说说啊。”

有人劝她:“嫂子别生气了。”又转过去哄他,“老陈啊,得改一改了。”

“死老头子,快滚,快滚吧。”她气呼呼地拉开侧门,哭着把老陈拽了出来。

老陈也气哼哼的:“我、我……”终于一跺脚,走了。

我看到,他梗着的脖子一点儿也没有弯曲,照样直直的。

下午路过时,我看到那妇女已能满面笑容地招呼着从亭子跟前走过的每一个人了。可很多人根本不理她,更没有停下光顾的意思。不知为什么,我的心突然抽动了一下。

以后的日子里,要是这位妇女在,我也又过来买东西,并特意把钱递到她的手上。但只要老陈在,我是宁愿绕道也不在这里买的。不过,我不得不承认,老陈的指斥使我的一些毛病逐渐得到了改正。

由于对这些事印象深刻,别人的一些议论很容易进入耳朵,不久就知道了他们儿子的病情在不断加重着,已经发展成了尿毒症,他们需要花的钱更多了。

这天由于我急需买一本文学杂志,在其它亭子里没买到,尽管走到这里时老陈坐在窗口里,我为了不漏掉这期刊物,还是硬着头皮走了过来。老陈那一头直竖着的头发更白了,里面仅存很少几根黑发,脸上的皱纹更深,皮肤也更粗糙了,人好像也矮了一些。

我刚在窗口站定,老陈猛地站了起来,脸上突然堆满了笑容,讨好地问道:“您要点儿什么?”说着,往一边闪了一闪,好让我看得更全面一些。

我要了杂志,把钱递到他的手上,他没有立即找零,而是紧紧地攥着,又向另一边侧了侧身子:“您还需要点儿什么?”

眼前忽然阴了一下,老陈的热情竟让我心里产生了一种恍惚感。

看着老陈那讨好的笑容,我眼睛一热,好似有一股水要决堤……

1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开篇对寒冷环境的描写即交代出故事发生的特定季节,又为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

B.文章中几次写到主人公老陈与前来买报纸的“我”和他人的口角纠纷场景,使得主人公老陈“缺乏涵养、暴躁冷漠”的性格暴露无遗。

C.小说十分注重借助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D.文中作者运用第一人称,使故事具有强烈的真实感、抒情性,拉近小说主人公与读者的距离,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E.小说使用双线结构,一是老陈卖报的态度转变,一是我对老陈的态度转变,主次偕行,相辅相成,突出了对自私自利的老陈的批判主题。

15.作者采用了多种手法来塑造老陈这个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这篇小说的标题新颖独特,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以“?”为题的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文的结尾处“我眼睛一热,好似有一股水要决堤……”耐人寻味,这里要表达的是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与哀痛,还是对事件主题的更为深入的思索呢?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6315】收起 ︽

14. 答D得3分,答C得2分,答A得1分。(A项 “奠定了感情基调。”不当;B项“缺乏涵养、暴躁冷漠” 错误;E项“突出了对自私自利的老陈的批判主题”理解错误。)

15. 肖像描写:如“头发白了一半,脸上的皱纹靠在一起,很拥挤,眼睛浑浊,但仔细看去,又透着一种倔强的光芒”“ 一头直竖着的头发更白了,里面仅存很少几根黑发,脸上的皱纹更深,皮肤也更粗糙了,人好像也矮了一些。”“老陈猛地站了起来,脸上突然堆满了笑容,讨好地问道”。动作细节描写:如“老陈的脖子继续梗着”“ 他梗着的脖子一点儿也没有弯曲,照样直直的”等。语言描写:如“没教养!”“ 我伺候他,他就得尊重人”“ 您要点儿什么?”。对比手法:与老陈的老婆对比, “毫无表情” 与“慈眉善目”等。

老陈是一个下岗职工,孩子重病,家庭生活窘困,却拥有着强烈的自尊,为人本分、执拗、倔强。迫于生活压力,最终不得不向现实生活妥协的一个小人物形象。

(刻画人物的手法答出3点即可给3分,总结人物形象3分。)

16. ①文题“?” 初读起来,给读者很强的冲击力,能制造一种悬念的效果,吸引读者阅读。②文题“?”符合人们对主人公并不恰当(并不适合卖书人)的言谈举止的质疑心理。

③文题“?”符合人们对主人公后来突然转变的结局的质疑。

④文题“?”符合读者和“我”对(事件)小说主题的深度思考。

(6分,一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7. 示例:表达的是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与哀痛。老陈是因为被生活现实所迫,在家庭经济负担难以承受的情况下,在爱人、朋友、顾客的多重劝说和压力下,放弃了自己曾经固执坚持的某些方面,包括对自尊的护卫,这种心态是下层百姓饱经沧桑后形成的特有的自我意识,当主人公“猛地站了起了,脸上突然堆满了笑容,讨好地问,……他没有立即找零,而是紧紧地攥着,又向另一边侧了侧身子,说出您”字的时候,让作者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转变,更是一个人精神的倒塌。

10
 

以“希望”为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可以添减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戴望舒的诗情总是笼罩着一层不可排解的伤感。在黑暗和残酷的现实面前,诗人不得不从昔日的旧梦中寻找希望,而虚幻无力的希望不可能给诗人以精神的拯救。

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6316】收起 ︽

希望只能从戴望舒昔日的旧梦中寻找,而这种虚幻无力的希望不可能给诗人以精神的拯救,所以在黑暗和残酷的现实面前,他的诗情总是笼罩着一层不可排解的伤感。

11
 

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3个较短的句子,可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5分)

联合国大会于16日通过了与先前在安理会被否决的关于叙利亚问题的决议草案一样的旨在强力推动叙利亚内部政权更替和全力支持阿拉伯联盟的行动方案的关于叙利亚局势的决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6317】收起 ︽

联合国大会于16日通过了关于叙利亚局势的决议,该决议与先前在安理会被否决的关于叙利亚问题的决议草案一样,决议的目的是推动叙利亚内部政权更替和全力支持阿拉伯联盟的行动方案。

(写成3个短句,给3分,表达流畅,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原意,可酌情给分,改变原句意思不给分。)

12
 

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和修辞,写一组排比句。(6分)

结识古仁人,我赞赏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结识古仁人,我慨叹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悲壮。

结识古仁人,__________________;结识古仁人,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6318】收起 ︽

示例(一)结识古仁人,我欣赏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结识古仁人,我敬佩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雄心。

示例(二)结识古仁人,我欣赏李白“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的洒脱。结识古仁人,我感慨屈原“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惨。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位驯象人从来不把大象拴在大树上,只把它用细绳拴在小竹竿上。许多人很难理解小小的竹竿怎能拴住力大无比的大象呢?原来,在象很小的时候,它就被拴在上面,小象虽然拼命挣扎,却无力逃脱,最后终于放弃了努力,并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这竹竿是无法挣脱的。渐渐地,象虽然长大了,却再也没有想过如何挣脱竹竿。其实,它只要跨出勇敢的一步,就会迎来一个新天地。

请以“跨出勇敢的一步”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6319】收起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关于我们  |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2018  京ICP证0705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