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 浏览:573
  • 下载:0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色(yùn)  钢(zhá)   一脸(mā)   前毖后(chéng)

B.虫(dù)   商(bù)    灭战(jiān) 无从力(zháo)

C.佑(pì)   芽(pēi)   太阳(xué)  万象新(gēng)

D.蹿红(cuān) 按(nài)    青枫(pǔ)   年高德(zhāo)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881】收起 ︽

A

B.无从力zhuó   C.佑bì   D.nà  年高德shào。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遴选    路游器    和衷共济    恰如其份

B.淬炼    乞巧节    促不及防    聚讼纷纭

C.部署    综合征    沉冤得雪    嘉言懿行

D.箴默    满堂彩    置若罔闻    秀外慧中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882】收起 ︽

C

A.路器  恰如其   B.不及防   D.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省城市空气质量评价一把尺子量到底,21个排名城市均按新标准监测,因此空气质量排名能更准确地反映各城市空气治理的差异。

B.高仓健在中国走红多少有些因缘际会,因文革的混乱,人们对正义和安全感有着普遍的需求,高仓健坚毅硬朗的形象自然被人们接受。

C.塞拉利昂洛科港的‘切被埃博拉病毒改变,恐怖与焦虑成了这里的主旋律,工厂停产,学校关门,诊所瘫痪,当地人的生活受到限制。

D.潜逃境外十余年的犯罪嫌疑人张某在看守所里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的时候表示,虽然多年来一直没有勇气自首,但早就有服法的准备。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883】收起 ︽

C

A.一把尺子量到底:比喻严格按照同一个标准进行衡量; B.因缘际会:因为有缘份的关系在一个偶然的机遇中相会;  C.主旋律:比喻基本的观点、主要的精神,一般用来指文艺作品的主要精神或基调; D.服法:认罪。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选拔干部的过程中,个别地方简单地将学历等同能力,过度强调年轻化、知识化,缺乏对干部人选的综合考量,这助长了领导干部“学术镀金”的动力。

B.教育部将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要求签订校园诚信承诺书,涵盖学业诚信、学术诚信、经济诚信、就业诚信等内容,将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的依据。

C.昨日起,铁路部门开始发售2015年2月15日以后的车票,根据过去几年春运情况显示,除夕前三天将进入乘客返乡高峰期,因此春运抢票也将迎来高峰期。

D.绵阳市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产业转型的重点,通过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运作,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全力打造全川“第二大电商基地”。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884】收起 ︽

D

A. “助长……动力”搭配不当;  B.成分残缺,“涵盖”主语应是“承诺书”,“将成为”的主语应该是“诚信档案”;C.句式杂糅,应为“根据……”或“……显示”。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德国的马路旁常能看见长满绿草的浅沟,这可不光是为了美观,浅沟下面其实用石、沙、土埋了好几层,据专家介绍,它们是用来留存、过滤雨水的.

    德国并不缺水,有必要这样大费周折吗?柏林污水处理部门负责人克斯腾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说,柏林雨多,年均降雨量达580毫米,雨水冲刷机动车路面后,易被油污、椽胶、金属或防冻剂等污染,因此,不能任其直接渗入地下,即使将其排到下水管道再处理也不经济。浅沟不仅解决了这些问题,而且还可在降暴雨时缓和管道压力.作用类似的滤水沟或地下水库在柏林有100多处,可同时储存雨水90万立方米.雨水经过沉淀,滤掉部分污染物后,再排到处理厂处理。此外,柏林还在交通繁忙地段和工业区附近建了4个 “人工池塘”,用沙石和芦苇过滤雨水。在雨水容易受污染的路段,下水道的井盖下都装有“篦子”,预先拦截杂物,过滤雨水.

    克斯腾带记者参观了施普雷河边的一个加压泵站。柏林全城共有150多个泵站,每天24小时不问断地把污水排到9个水处理工厂。进入泵站要经过两道门,内门开启前需要在一台计算机终端上输入密码,这台终端被锁在一个形如自动取款机的柜子里。克斯腾说,柏林90%的下水系统都实现了自动控制,因此平时不需要派遣人员进入泵站,工作人员可在控制室直接用电脑操控。鉴于水道系统至关重要,全公司只有6个人能操作该系统。

    对于城市来说,雨水还意味着水灾稳患。两三个月前,德国东部和南部多个城市就因为暴雨引发了水灾。克斯腾表示,柏林拥有强大的排水和储水能力,并没有这方面的担心。自1873年建成首条下水管道以来,柏林的地下水道总长约为9550千米,其中4330千米为污水专用管道,3300千米为雨水专用管道,另外1920千米为污水和雨水共用管道。管道最细处直径15厘米,最宽处达4.2米。他说,柏林水务公司每天平均处理污水和雨水55万立方米,当暴雨如注时处理量还可升至140万立方米。

    此外,柏林还通过相关奖惩措施,鼓励企业和民众就近收集和储存雨水。柏林在德国较早实行了“雨水费”制度,无论是私人房屋还是工厂企业,如果要直接向下水道排放雨水,都必须按房屋的不渗水面积交纳每平方米约1.84欧元的费用,采取雨水处理措施的用户可获得减免优惠。房地产开发商则纷纷建造绿色屋顶,这方面的经典案例就是波茨坦广场。在波茨坦广场的19栋高层办公楼中,适合建设绿色屋顶的都种上了绿色植物,以滞蓄雨水并且增力口空气湿度,降低城市温室效应,不适合建绿色屋顶的建筑则用雨漏管过滤雨水后,将雨水储存到地下水库,5个水库每年可储水2.3万立方米。这些雨水一半被用来冲刷办公楼厕所和灌溉植物,另一半则被抽到广场旁边的人工湿地,形减城市景观。

5.下列关于“德国马路旁的浅沟”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浅沟位于德国马路的两旁,沟内长满绿草,一眼望去,仿佛所有马路都镶了两道绿边,非常美观。

B.浅沟虽浅但设计却不简单,沟底下埋了好几层石、沙、土,它的作用跟“地下水库”和“篦子”差不多。

C.浅沟的实用性非常强,可以在暴雨骤降时留存雨水,减轻下水管道的压力,还能够排除水灾隐患。

D.浅沟还能够滤掉一部分被雨水冲刷进入沟中的地面上的污染物,如油污、橡胶、金属或防冻剂等。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柏林在工业区附近修建“人工池塘”,与在马路边修浅沟的原理和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用沙石和芦苇过滤雨水。       

B.雨水丰富的柏林年均降雨量达580毫米,但柏林水务公司日均处理雨水及污水55万立方米的能力完全能应付。

C.柏林下水系统相当先进,比如下水道井盖下都装上过滤雨水的“篦子”、工作人员可在控制室用电脑操控等。

D.强大的排水能力可降低城市遭遇水灾的几率,强大的储水能力可为建设城市人工湿地形成城市景观提供方便。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为过滤被污染的雨水,修滤水沟、建人工池塘、给下水井盖装“篦子”三种措施各有所宜,不应等量齐观。

B.柏林地下水道中污水专用管道4330千米而雨水专用管道仅3300千米,由此可知处理污水比处理雨水难度更高。

C.波茨坦广场地下水库2.3万立方米的年储水量,可作为有百多处地下水库或滤水沟的柏林地下储水能力强大的证明。   

D.如果我国借鉴柏林的做法,实行“雨水费”制度,鼓励民众采取雨水处理措施,那么我们的城市或将更宜居。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885】收起 ︽

5.B   A. “所有”扩大了范围;  C. “浅沟”“能够排除水灾隐患”无中生有;  D. “地面上”偷换概念,应为“机动车路面上”

6.D  A.浅沟不用芦苇过滤雨水;B. “处理量还可升至140万立方米”,可见“完全能应付”错;C.装“篦子”不能证明“下水系统相当先进”,且并非所有井盖下都装“篦子”。

7.B强加因果,推不出“难度更高”的结论。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袁公讳可立,字礼卿,别号节寰。生而颖,有奇质。登进土,初授苏州府推官。石守昆玉,治苏有清卓声。以强项忤中丞某,中丞劾其不职。得旨,下所司勘问。一时李官惧获罪中丞,无敢直石守者。公独直书其枉,而石得无罪。中丞因自劾归,公论之。

    治行异等,内召当得谏省。无何,授山西道御史。公入台,感上知遇,于心所知无不言,于言所指无不尽。迨奉命巡城,而持斧埋轮,贵戚敛手。会有一珰杀人,公廉其状,捕而绳之,法不少贷,同列以近臣,怵公宜纵之。公愤然曰:“杀人者抵,吾知为朝廷守法而已。”

    时建言诸臣摈斥殆尽,人无敢救者。公独抗疏辩论。疏入,夺俸一年.会一御史忤旨,上震怒。公申救,语多执政。执政大恚,不数日降旨镌三级调外任用。寻,革职为民。是时公方与僚友对弈,报至,从容罢局,无几微见词色。

    壬戌三月,擢通政司左通政署司事。时东夷犯顺,上谓弹压登莱非公不可,于是以节钺授公。时虏尽有南卫,常出没于长山、旅顺间,漕艘多为所。公于皇城岛请设参将、守备各一员,练兵三千,以为登莱外薮。又设游兵两营,飞樯往来,策应广鹿诸岛。制炮设墩,旌旗相望。而虏遂远徙,乌鲗之帆不复逍遥海上矣。迨秋,虏复至,南卫收获,大肆侵略。公命将设伏,乘风纵火刍茭,糗粮尽归一炬。虏忿甚,于秋杪载火炮,分兵二道以图报复。而公先期集兵分道以应,并夜酣战,俘斩无数,虏夺气。东人以为设镇以来自未有此捷也。

    癸亥四月,上念公劳苦边事,赐白镪文蟒以宠异之。会毛帅恃功暴横,满蒲昌城之捷,诞妄殊甚。公曰:“吾饰报而邀劝,挟同以欺君,父臣子义不敢出也!”于是布告东江,核其虚实;而毛帅嫉公如仇,唆谏官寻端中之。上不听。

    是时,朝鲜废立之变又告.公疏请声罪致讨,谓“李珲,君也,伯也;李倧,臣也,侄也;君臣之分,天地大经,而以臣纂君,以侄废伯,谓王纲何?”奉旨体勘,倧悔祸伏辜。公又疏请行权怀远谓奴方欲西当令  犄角用命戮力殄扫以盖前衍时以为得策诏许之。朝鲜遂恪共助剿,以安厥位,皆公再造之也。

(孔贞运《节寰袁公墓志铭》,有删改)

[注]①李官:法官。②巡城:职掌京城治安的御史。③持斧埋轮:指执法不惧权贵。④珰:指宦官。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而颖      警:机敏

B.公论之      快:痛快

C.语多执政    侵:冒犯

D.漕艘多为所  梗:阻塞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治行异等,内召当得谏省  /  臣供养无主,辞不受命

B 人无敢救  /  知之者不如好之

C.飞樯往来,策应广鹿诸岛  /  赵王以为贤士大夫,使不辱诸侯

D.俘斩无数,虏为气/慎勿妇死,贵贱情何薄

10.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公廉其状,捕而绳之,法不少贷,同列以近臣,怵公宜纵之。(5分)

(2)于是布告东江,核其虚实;而毛帅嫉公如仇,唆谏官寻端中之。(5分)

11.前贤评价袁可立“正直敢言,是晚明少见的干练之才”,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哪些事件可以证明?  (写出四点即可)  (4分)

12.用斜线(/)给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6处)  (3分)

公又疏请行权怀远谓奴方欲西寇当令棕犄角用命戮力殄扫以盖前衍时以为得策诏许之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886】收起 ︽

8.B:为……感到痛快。

9.A  A.连词,因为;  B.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 代词,……的人。  C.介词,在 / 介词,被;D.介词,因<此> / 介词,为了

10.(1)袁公侦查到案件的实情,就抓捕并制裁了这个宦官,严格执法一点也不宽贷,同僚认为宦官是皇帝近臣,就吓唬袁公说应该放了他。

(2)袁公于是遍告东江地区,要核实毛帅上报情况的真假,毛帅像痛恨仇人一样痛恨

袁公,教唆言官寻找事端中伤袁公。。

解析:(1)“廉”“绳”“贷”“怵”各1分,流畅1分;(2)“核其虚实”“嫉公如仇” “唆”“中” 1分,流畅1分。

11.为石昆玉伸冤,制裁杀人宦官,救忤旨御史,弹压登莱,声讨毛文龙,处理朝鲜政变。

解析:试题分析: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认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本题是概括事件,不能和人物的性格、品质等混淆在一起。

12.答案:公又疏请行权怀远 / 谓奴方欲西寇 / 当令倧犄角用命 / 戮力殄扫 / 以盖前衍 / 时以为得策/诏许之

解析试题分析: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其中的某些标志词,如“之”“已”“兵”“召”等。

7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都门秋思(其二)    黄景仁

四年书剑滞燕京,更值秋来百感并。

台上何人延郭隗,市中无处访荆卿.

云浮万里伤心色,风送千秋变徵声。

我自欲歌歌不得,好寻驺卒话平生.

    [注)①延郭隗:指战国燕昭王礼聘贤才郭隗.②驺卒:泛指一般仆役.

(1)简要概括诗中“百感”的具体内容。(4分)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联。(4分)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887】收起 ︽

(1)答案:久滞京师之愁,感时悲秋之叹,不被朝廷赏识之痛,知音难寻之悲。

解析:这是一道鉴赏诗歌情感内容的题目。解答时,首先要阅读诗歌,整体感知内容;其次,审清题干要求。大家必须在理解关键词含义的基础上,找出诗中描写的“百感”的内容,分类梳理总结就可以了。结合文意,可以发现作者的感慨主要有“久滞京师之愁,感时悲秋之叹,不被朝廷赏识之痛,知音难寻之悲”等。

(2)答案:移情入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诗人抑郁惆怅、满怀感伤,在他眼中万里秋云染上了伤心之色,飒飒秋风送来悲凉之声,而这悲苦凄凉之景又反过来强化了诗人的感时悲秋之情。

解析:具体技巧方式已经呈现,学生在诗歌中找出依据就可以了。在认真阅读诗歌的基础上,可以发现诗歌中描写了“万里秋云”、“飒飒秋风”等景色,诗人又明显感觉到“万里秋云染上了伤心之色,飒飒秋风送来悲凉之声”,诗人的“感时悲秋之情”油然而生。

8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6小题)  (6分)

(1)三岁为妇,                ,靡有朝矣。 ((诗经•卫风•氓》)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画图省识春风面,        。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4)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

(5)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藤王阁序》)

(6)春冬之时,        。    (郦道元《三峡》)

(7)        ,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山水之乐,          。  (欧阳修《醉翁亭记》)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888】收起 ︽

1)靡室劳矣夙兴夜寐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3)空归夜月魂

     (4)料峭春风吹酒醒      (5)落霞与孤鹜齐飞     (6)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7)沉舟侧畔千帆过      (8)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9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15一18题。(共22分)

镜里镜外的梵高

    ①我曾去一家画店买扇面,和老板聊开来.我说你可以拍下店里的画放到网站上作为宣传。他摇摇头说,没用的。我诧异地问,怎么了?他说,现在绘画市场萧条,除非是名家的画,不然无论怎么宣传都没人买的。你看我店里的这幅画,是我那生活在北京的侄子的,花了半年时间画了这幅油画,一直没有卖出去,急得要砍掉自己的右手了!现在把画丢在我店里.我更惊讶了,精神理想和物质生存的矛盾竞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②想起了我脑海中常常出现的画面,那是1922年丰子恺先生在《谷诃生活》(梵高当时译作谷诃)一书里所描述的画面:  “他背脊上负着极大的画布,摇摇摆摆地在田野中步行……他又屡屡遗弃画布在地上,自己完全不介意。他并不想从这等作品获得什么利益,已经描出了,就不顾它。有的时候他画毕了一幅画,就把它遗留在写生的场所,独自回家。”

    梵高虽也同样贫穷,可是他的心态和现代的这位画师迥然不同。

    ④梵高,一个痴狂作画的疯子,踽踽独行的天才。

    ⑤他画了很多自己的自画像,那画笔是镜面,自画像是镜子里的和艺术颜料融为一体的他。镜里的梵高是虚幻的,这幅幻影的对角线上才是真实的梵高。

    ⑥然而不理解他的世人看见的是镜子里的梵高,是当时的人们心里猜测的,不曾触到的梵高。

    ⑦有人说梵高的耳朵是自己割掉的,有的说是在他和高更起冲突时高更割掉的,有人说他被割掉的是右耳,因为画里的他是右耳被白布包裹着的,有人说是左耳,因为梵高是对着镜面画出了自己。 

    ⑧他在美术商品店做学徒的时候——人们看见镜子里的他:孤傲、蔑视—切,因为他用冷眼嘲笑那些前来购买美术店里的名画的人们,和美术店经理大吵一架后卷铺盖走人。镜子外的他鲜有人懂:已经悟得真正的艺术的妙谛,在他看来那些所谓的名画没有达到他的艺术标准,而他苦于自己的画作竟还没有被赏识的机会,只有冷冷地看着那些名作被人挟了大笔的金钱前来膜拜。他也没有心计,不会掩饰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也不肯装出谄媚的模样讨好顾客,不愿说着和内心世界截然相反的话。

    ⑨他和世人隔着一面镜子,明明他抬起的是左手,世人看到的是右手。明明他画的是如今价值上亿的艺术品,当时的世人看到的是不值一文的糟粕。

    ⑩镜子里的他:性格是阴郁的、沉默而寡言,毫无风采。在巴黎学画时,已经三十三岁的他坐在古代雕刻的石膏模型面前,背后一群青年同学在那里窥探,窃笑他。镜子外的他:一旦绘画起来就是热情的、灵动的。他画画的时候好像浑身都燃烧起来了,是那些绚烂的颜料踩羞他的思想脉络跳着火舞,活跃纸上。

    (11)镜子里的他:极端的,恶意的,狼狈的,他曾身无归宿,寄宿当时有名的画家、他的妹婿莫夫的家,却又打碎莫夫的石膏模型,而后仓皇逃走.镜子外的他:他不喜欢自命为大画家,又拿出石膏命令他画毫无生命的作品的莫夫的作为。在后来研究神学后的一段时间,他整日苦口宣教,身心都疲惫于才肯休息,把自己的生活费都让给穷人使用了。梵高的父亲见到儿子时,梵高穿着破旧的短彩在一间污秽的小舍的稻草堆里睡觉。过度疲劳、睡眠不足、极度贫穷,他穷得只剩画儿了。他还曾将父亲寄给自己的原本就不多的生活费让了一大半给了一个抚育五个无父小儿的孤苦伶仃的母亲。

    (12)镜子里的他:不晓得迎合俗众的心理,完全抛却利害得失,只顾着自己的性子作画,农民都不肯给他做模特儿,嫌人品古怪画风狂热的他画得太丑陋。镜子外的他:他所选的题材—殷是劳动者,所产的画,大部分是劳动者的生活的深刻表现。疲劳的人,忧愁的人,病苦的人,一直不离开他的脑际,他从不画一切上流社会的人物。《食马铃薯的人们》便是他有着这一绘画题材倾向的荷兰时期的伐表作品。他体察人民疾苦,他乐予救助助,他看起来愚钝,不会也不愿按照“市场价值”来绘画,可是他一直懂得追随真理.这就是真实的梵高。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

A.第①段中,作者用一位现代画师在作品卖不出去时焦灼、绝望的情节,自然引出了下文:梵高面对物质贫穷时拥有与这位画师迥然不同的心态。

B.梵高在田野中疯狂作画,却又“屡屡遗弃画布在地上,自己完全不介意”,是因为他的画无人欣赏,卖不出去,他只能做出如此无奈又愤激的举动;

C.在当时几乎所有入眼里,梵高是阴郁而孤傲,沉默而寡言,狼狈而极端,不懂得按照市场价值绘画的生活困窘;画风狂热而又人品古怪的失败画师。

D.在文中,“镜子里的梵高”有双重的含义,既指他对着镊子画出来的自画像,也指无法理解他的人所看到的他的外在的、浅表的、非真实的形象。

E.本文采用对比的手法,巧妙地将“镜子里”与“饿子外”的梵高进行对比,既突出了梵高性格的多样性,也有力地抨击了当世之人的无知与愚昧。

16.“镜子外”的梵高是一个怎样的画家?请简要概括。  (6分)   

17.第⑩段中划线的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6分) 

18.“精神理想与物质生存的矛盾”具有普遍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889】收起 ︽

15.答案:B、E(B.梵高丢弃画作是因为“他并不想从这等作品获得什么利益,已经描出了,就不顾它”,他追求的是作画的过程而非卖画的结果; E.“有力地抨击了当世之人的无知与愚昧”有误)

16.答案:梵高是一个无心计、不媚俗,甘于清贫生活,体察人民疾苦、乐于救助他人,对绘画充满热情、坚持追求艺术纯粹性的画家。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传主形象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可以从正面和侧面进行,学生只要认真阅读,找到对传主进行直接和间接描写的句子就可以了。

17.答案:运用夸张手法,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梵高作画时的投入与澎湃的激情;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颜料以人的动作与情态,形象地展示出梵高作画时恣意挥洒、通过颜料准确表达自己思想的情状;整个句子形象地写出了梵高作画时的热情与灵动;与他平日的“阴郁的、沉默而 寡言,毫无风采”形成鲜明对比。

解析:赏析重要句子,应该从句子的修辞、句式特点、句子含义等方面着手,一一列举出来就可以了。用夸张拟人的修辞,主要是为了刻画传主作画的情态

18.答案:参考角度

    坚持自己的精神理想而不顾自己的物质生存条件。

    实事求是,加以调整:或者根据自己的物质条件调整自己的精神理想,或根据自己的精神理想改变自己的物质生存条件。。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个性化解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精神理想与物质生存的矛盾”具有普遍性,那么,既可以说坚持理想放弃物质生存条件,也可以说根据物质条件来调整自己的精神理想。选择无论选择哪一个,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

10
 

语文大家叶圣陶先生倡导作文要“多写,还要多改”。请从下面叶老对两则作文批语的修改稿中,选择四处说明修改理由。”(4分)

    ①批语原稿:条理清楚。写了整个劳动场面,又分别写了几个人物,但这几个人物的特点不够突出。

    叶老改稿:写了整个劳动场面,又分别写了几个人物,条理清楚;可惜这几个人物的特点不够突出。

    ②批语原稿:题材很好,人物很可爱。结构上严密。用倒叙法自然说明了故事的发生。

    叶老改稿:题材很好。所写的人物很可爱。结构严密。用倒叙法自然地说明了故事的开端。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890】收起 ︽

答案:(1)“条理清楚”移到“又分别写了几个人物”后,形成分总关系,语意更明晰。

(2)“但”改成“可惜”,美中不足的意思很明显,语意也委婉些。

(3)“人物很可爱”之前加上“所写的”,意思更明确。

(4)去掉“上”字,简洁明了。

(5)“自然”的后面加上“地”,读来顺口。

(6)“发生”改为“开端”,用词更准确。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做题。  (6分)    .

    最近,一组学生上课、班主任“盯梢”的图片在网上风传,网友议论纷纷.据报道,这一幕发生在河北邯郸某中学.为了改交传统的学生学习和教师办公的空间分离关系,该校实行“教师全程随班办公”模式,每间教室后面设置办公室,班主任通过办公室的大玻璃窗零距离观察每位学生,掌握班级动态。

    对于这种教育管理模式,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

    要求:观点鲜明,言之成理,表达简明连贯,50宇左右。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891】收起 ︽

参考角度

肯定的角度:这种模式很好,学生的一举一动都在老师的“视”界里,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  这种模式很好,其出发点是能够更好地管理学生,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随便放养就行的,需要引导,需要管理。

否定的角度:这种模式不可取,这等于给教室安装了活的“监控器”,学生肯定“压力山大”,而高压的环境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这种模式不可取,它折射出学校及老师对自己的学生的不信任,而缺乏信任的教育是不能促使学生自发产生学习愿望和动力的。这种模式不可取,学校教育要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达到他律与自律间的平衡,而自律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关于我们  |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2018  京ICP证0705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