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惠安三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 浏览:561
  • 下载:0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10分)

(01)回眸一笑百媚生,                         。(白居易《长恨歌》)

(02)                         ,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03)时不可兮骤得,                           。(屈原《湘夫人》)

(04)                         ,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

(05)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

(06)                         ,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07)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08)                               ,直走咸阳。(杜牧《阿房宫赋》)

(09)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杜牧《阿房宫赋》)

(10)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697】收起 ︽

(01)六宫粉黛无颜色;(02)玉容寂寞泪阑干;(03)聊逍遥兮容与;(04)袅袅兮秋风;(05)吞声踯躅不敢言;(06)楼船夜雪瓜洲渡;(07)长使英雄泪满襟;(08)骊山北构而西折;(09)弃掷逦迤;(10)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2分)

(2)缦立远视,而望幸焉。(2分)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698】收起 ︽

(1)答:像蜂房,又像水涡,矗立在那里,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名作状,1分;落:座、所,1分。大意酌情扣分。)

(2)答: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缦:久,1分;幸:皇帝亲临,1分。大意酌情扣分。)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平津侯列传  司马迁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家贫。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建元元年,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隙者,虽与善,阴报其祸。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士亦以此贤之。

淮南、衡山谋反。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抚国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诸侯有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乃上书曰:“故曰‘力行近乎仁,好问近乎智,知耻近乎勇。’知此三者,则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后知所以治人。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此百世不易之道也。今陛下躬行大孝,建周道,兼文武,厉贤予禄,量能授官。今臣弘罢驾之质,无汗马之劳,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为列侯,致位三公。臣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愿归侯印,乞骸骨,避贤者路。”天子报曰:“古者赏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己。乃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

因赐告牛酒杂帛。居数月,病有瘳,视事。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终。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皆其约以顺上旨  倍:“背”,违背    B.虽与善,阴报其祸  详:“祥”,吉祥

C.宜佐明主抚国家  填:“镇”,镇抚    D.今诸侯有逆之计    畔:“叛”,反叛

7.下列全能说明公孙弘受天子赏识的原因的一组是(     )(3分)

①为人恢奇多闻            ②弘为布被,食不重肉

③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④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

⑤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  ⑥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孙弘小时候家里很穷,到中年才开始做学问,六十岁被征博士出使匈奴,但因汇报情况不合皇上心意而被免官回家。

B.公孙弘虽然自己生活节俭,但对人却很大方,将自己的俸禄全都供给别人,家无余财,士人都因为这个缘故认为他贤明。

C.公孙弘对皇上非常顺从,不敢在朝廷与皇上争辩,曾经因顺从皇上的意图而未遵从与大臣们的约定而让汲黯感到不满。

D.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时,公孙弘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做宰相的职分而主动请求辞官,但遭到皇上的拒绝,最后终于任上。

9.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2分)

(2)乃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4分)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699】收起 ︽

6.D(通“佯”,假装。)

7.C(公孙弘受天子赏识的主要原因是他品行忠厚,善于言谈,熟悉文书法令和官场事务,而且还能用儒学观点加以文饰。而①是说明公孙弘的为人和才学,②是说明公孙弘的节俭,⑥是说明公孙弘的大方。)

8.B(是对“故人所善宾客”大方,即对老朋友和他喜欢的门客很大方。)

9.(1)但他今天在朝廷上诘难我,确实说中了我的毛病。(庭:名作状,在朝廷上,1分;诘:责问、诘难,1分;诚:的确、确实,1分。大意酌情扣分,扣完为止。)

(2)竟然上书要交回侯印,辞官归家,这样就是显扬我的无德呀。(乃:竟然,1分;乞骸骨:告老还乡,1分;是:这,1分;章:显扬,1分;判断句,1分。大意酌情扣分,扣完为止。)

【参考译文】

丞相公孙弘是齐地菑川国薛县的人,表字叫季。他家里穷,直到四十多岁时,才学习《春秋》及各家解释《春秋》的著作。武帝建元元年,这时,公孙弘已经六十岁,以贤良的身份被征召入京,当了博士。他奉命出使匈奴,回来后向武帝报告情况,不合皇上的心意,皇上发怒,认为公孙弘无能,公孙弘就借有病为名,免官归家。武帝元光五年,菑川国又推荐公孙弘,封他为博士。

公孙弘为人雄伟奇异,见闻广博,经常说人主的毛病在于心胸不广大,人臣的毛病在于不节俭。公孙弘盖布被,吃饭时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菜。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议论政事,总是先开头陈述种种事情,让皇上自己去选择决定,不肯当面驳斥和在朝廷上争论。于是皇上观察他,发现他的品行忠厚,善于言谈,熟悉文书法令和官场事务,而且还能用儒学观点加以文饰,皇上非常喜欢他。在两年之内,他便官至左内史。他曾经和主爵尉汲黯请求皇上分别召见,汲黯先向皇上提出问题,公孙弘则随后把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皇上常常很高兴。他所说的事情都被采纳,从此,公孙弘一天比一天受到皇帝的亲近,地位显贵起来。他曾经与公卿们事先约定好了要向皇帝谈论的问题,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却违背约定,而顺从皇上的意旨。汲黯在朝廷上责备公孙弘说:“齐地之人多半都欺诈而无真情,他开始时同我们一起提出这个建议,现在全都违背了,这是不忠诚。”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诚。”皇上赞同公孙弘的说法。皇上身边的受宠之臣每每诋毁公孙弘,但皇上却越发厚待公孙弘。

汲黯说:“公孙弘处于三公的地位,俸禄很多,但却盖布被,这是欺诈。”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有这样的事。九卿中与我好的人没有超过汲黯的了,但他今天在朝廷上诘难我,确实说中了我的毛病。况且没有汲黯的忠诚,陛下怎能听到这些话呢!”武帝认为公孙弘谦让有礼,越发厚待他,终于让公孙弘当了丞相,封为平津侯。

公孙弘为人猜疑忌恨,外表宽宏大量,内心却城府很深。那些曾经同公孙弘有仇怨的人,公孙弘虽然表面与他们相处很好,但暗中却加祸于人予以报复。杀死主父偃,把董仲舒改派到胶西国当相的事,都是公孙弘的主意。他每顿饭只吃一个肉菜和脱壳的粗米饭,老朋友和他喜欢的门客,都靠他供给衣食,公孙弘的俸禄都用来供给他们,家中没有余财。士人都因为这个缘故认为他贤明。

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公孙弘病得很厉害,他自己认为没有什么功劳而被封侯,官位升到丞相,应当辅助贤明的君王安抚国家,使人人都遵循当臣子的道理。如今诸侯有反叛朝廷的阴谋,这都是宰相工作不称职的结果。于是,他向皇帝上书说:“过去说:‘努力实践接近于仁,喜欢询问接近于智,知道羞耻接近于勇。’知道这三种情况,就知道怎样自我修养了。知道怎样自我修养,然后知道怎样治理别人。天下没有不能自我修养却能去治理别人的,这是百代不变的道理。现在陛下亲行大孝,以三王为借鉴,建立起像周代那样的治国之道,兼备文王和武王的才德,鼓励贤才,给与俸禄,根据才能授予官职。如今我的才质低劣,没有汉马之劳,陛下特意把我从行伍之间提拔起来,封为列侯,把我置于三公的地位。我恐怕先于陛下的狗马而死去,最终无法报答陛下的恩德和搪塞责任。我希望交回侯印,辞官归家,给贤者让路。”武帝答复他说:“古代奖赏有功的人,表彰有德的人,守住先人已成的事业要崇尚文德教化,遭遇祸患要崇尚武功,没有改变这个道理的。我从前幸运地得以继承皇位,害怕不能安宁,一心想同各位大臣共同治理天下,你应当知道我的想法。你不幸得了霜露风寒之病,何必忧虑不愈,竟然上书要交回侯印,辞官归家,这样就是显扬我的无德呀!”于是,武帝赐给他牛酒和各种布帛。过了几个月,公孙弘的病情大有好转,就上朝办理政事了。武帝元狩二年,公孙弘发病,终于以丞相的身份死去。

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踏莎行·郴州旅舍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大约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在郴州旅店所写。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因坐党籍连遭贬谪,终贬徙郴州(今湖南郴州市)。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运用虚实结合,将楼台、津渡、桃源的虚景和孤馆、杜鹃、斜阳的实景有机地结合。

B.运用拟人手法,雾气弥漫,月色朦胧,看不清楼台,望不到津渡,更找不到桃花源。

C.“闭”字准确而生动,衬环境之荒寂,避袭人之春寒,阻哀啼之杜鹃,挡落山之夕阳。

D.“砌”字化无形之愁为具体可感之砖石,生动地表现了愁绪之多,之浓,之不可化解。

(2)下阕中“此恨无重数”的“恨”有哪几重?请结合全词作简要概括。(3分)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700】收起 ︽

    (1)B(象征手法,“雾”“月”指难以克服的现实,“楼台”“津渡”指心中的理想希望和胸中的抱负出路,“桃源”指理想的寄托、心中的乐土。)

(2)“恨”可概括为如下三重:孤苦飘零之“恨”(1分);被贬谪居之“恨”(1分);思乡怀人之“恨”(1分)。(词上片写景,恰切地写出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和孤身飘零之恨;难觅“桃源”,又住在远离京师的郴州旅舍,易产生思乡怀人之情;作者身闭“孤馆”,极端愁苦,亲友的寄赠没能使他得到安慰,反倒更勾起被贬谪的怨恨。)

【参考鉴赏】“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写夜雾笼罩一切的凄凄迷迷的世界:楼台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被朦胧的月色所隐没;那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是云遮雾障,无处可寻了。当然,这是作者意想中的景象,因为紧接着的两句是“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词人闭居孤馆,只有想象中才能看得到“津渡”。

而从时间上来看,上句写的是雾蒙蒙的月夜,下句时间又倒退到残阳如血的黄昏时刻。由此可见,这两句是实写诗人不堪客馆寂寞,而头三句则是虚构之景了。这里词人运用因情造景的手法,景为情而设,意味深长。“楼台”,令人联想到的是一种巍峨美好的形象,而如今被漫天的雾吞噬了:“津渡”,可以使人产生指引道路、走出困境的联想,而如今朦胧夜色中迷失不见了开头三句,分别下了“失”、“迷”、“无”三个否定词,接连写出三种曾经存过或人们的想象中存过的事物的消失,表现了一个屡遭贬谪的失意者的怅惘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

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则开始正面实写词人羁旅郴州客馆不胜其悲的现实生活。一个“馆”字,已暗示羁旅之愁。说“孤馆”则进一步点明客舍的寂寞和客子的孤单。而这座“孤馆”又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置身其间的词人其心情之凄苦就可想而知了。此时此刻,又传来杜鹃的阵阵悲鸣;那惨淡的夕阳正徐徐西下,这景象益发逗引起词人无穷的愁绪。杜鹃鸣声,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游子归思的意象。以少游一个羁旅之身,所居住的是寂寞孤馆,所感受的是料峭春寒,所听到的是杜鹃啼血,所见到的是日暮斜阳,此情此境,只能以“可堪”道之。

“可堪”者,岂堪也,词人这重重凄厉的气围中,又怎能忍受得了呢?过片“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连用两则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极写思乡怀旧之情。“驿寄梅花”,见于《荆州记》记载:“鱼传尺素”,是用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诗意,意指书信往来。少游是贬谪之人,北归无望,亲友们的来书和馈赠,实际上并不能给他带来丝毫慰藉,而只能徒然增加他别恨离愁而已。

因此,书信和馈赠越多,离恨也积得越多,无数“梅花”和“尺素”,仿佛堆砌成了“无重数”的恨。词人这种感受是很深切的,而这种感受又很难表现,故词人手法创新,只说“砌成此恨无重数”。有这一“砌”字,那一封封书信,一束束梅花,便仿佛成了一块块砖石,层层垒起,以至于达到“无重数”的极限。这种写法,不仅把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形象化,而且也可使人想象词人心中的积恨也如砖石垒成,沉重坚实而又无法消解。

如此深重难排的苦恨中,迸发出最后二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从表面上看,这两句似乎是即景抒情,写词人纵目郴江,抒发远望怀乡之思。郴江出山后,向北流入耒水,又北经耒阳县,至衡阳而东流入潇水湘江。但实际上,一经词人点化,那山山水水都仿佛活了,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这两句由于分别加入了“幸自”和“为谁”两个字,无情的山水似乎也能听懂人语,词人痴痴问询郴江:你本来生活自己的故土,和郴山欢聚一起,究竟为了谁而竟自离乡背井,“流下潇湘去”呢?

5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曹操欲加封九锡,荀彧认为应先平孙权、刘备。曹操就兴兵四十万征讨孙权,可相持多日,曹操无功而返,回去后责备荀彧,荀彧畏罪自杀。孙权见曹操兵退,又想再取荆州。他的谋士献计,给张鲁写一封信,让他进攻荆州;再给刘璋写一封信,说刘备想夺取西川。

B.刘备与庞统兵分两路进攻雒城,川将张任伏兵山中,把庞统乱箭射死于落凤坡。刘备哭祭庞统,无心再战,派关平到荆州请诸葛亮。诸葛亮把荆州托付关羽,并嘱托关羽“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后,亲率大军分两路进川。张飞异常英勇,计取巴郡,还收了老将严颜。

C.孙权听说刘备已去了西川,便想派兵断刘备后路,不想此事被吴国太听见,吴国太怕孙权此举会伤了自己女儿,吩咐谨慎行事。孙权与张昭谎称吴国太病危去召孙夫人,孙夫人带阿斗离开荆州。刘备得知派赵云奋力拦截,从船上夺回阿斗。张飞带船接应,救回阿斗。

D.刘备引兵再攻雒城,为张任所败,幸为张飞所救。诸葛亮定计捉住了张任,张任誓死不降,终被处斩。马超引羌兵来攻冀城,刺史韦康欲降,参军杨阜苦谏。韦康不听,投降后被杀。马超认为杨阜守义,复用杨阜作为参军。杨阜假意投降,暗中借来救兵,大破马超。

E.张鲁派马超援救刘璋,张飞与马超在葭萌关斗得难分难解,孔明使用反间计,迫使马超归降了刘备。马超利用援军这一特殊身份,劝降刘璋打开了城门,刘璋看到没有了依靠,只好听从,也投降了。刘备率军进入成都,百姓张灯结彩,夹道欢迎。刘备终占领了西川。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701】收起 ︽

A、C

A.荀彧劝阻曹操加封九锡,曹操心中不快,就让他自杀了;C.吴国太不准孙权妄动,刘备并不知情,是赵云自行去拦阻。

6
 

简答题。(5分)

阅读下面《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

这是何人所说?在何时说过这段话?经过怎样?请简述。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702】收起 ︽

关云长,(1分)退守麦城时,(1分)诸葛瑾奉孙权之命,前来劝降。(1分)关羽拒绝了,并表示要与孙权决一死战。(1分)关平欲斩诸葛瑾,关羽怕伤了孔明的兄弟情意,阻止了关平,而令左右把诸葛瑾逐出。(1分)

7
 

文化经典阅读(6分)

(1)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论语·季氏》)

(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

(4)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章》)

[注] ①道:同“导”,引导。

13.在孔孟看来,应该与哪几种人交朋友?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14.孔孟认为与朋友相处时,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703】收起 ︽

13.①志同道合的人;②有道德的人;③见识广博的人。(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14.①有益原则;②适度原则;③平等原则。(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1)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事。”

(2)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3)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要忠诚地劝告他,委婉恰当地开导他,他还不听从,就停止算了,不要自受侮辱。”

(4)孟子说:“与朋友相交,不依仗自己的年纪大,不依仗自己的地位高,也不依仗自己兄弟的高贵。交朋友,是交朋友的好德行,不能存有任何有所依仗的思想。”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一18题。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冯至

到了755年的10月,除去中间回了几趟洛阳,他在长安已经整整九年,也许是他上左丞相韦见素的诗发生了作用,被任河西县尉。当时的县尉,可以说是使一个有良心的诗人最难忍受的职位。高适任封丘尉时,有几句诗写县尉的生活非常沉痛: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高适:《封丘作》

杜甫在长安与高适重逢,也曾经为他欣幸,因为他脱身县尉,再也用不着鞭打人民了。如今他绝不愿蹈高适的覆辙,去过逢迎官长、鞭打人民的生活,他虽然贫困,虽然44岁了还没有一个官职,他却不加考虑便拒绝了这个任命。他辞却河西尉,改就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任务是看守兵甲器仗,管理门禁锁钥,职位是正八品下。

他决定接受这个职务后,又到奉先去探视一次妻子。这正是唐朝成立以来统治集团的奢侈生活与人民所受的剥削都达到前此未有的高点的时刻,随着频年的水旱成灾,人民的生活比起开元时代好像翻了一个大筋斗,贫富的悬殊一天比一天尖锐。杜甫在11月里一天的夜半从长安出发,当时百草凋零,寒风凛冽,手指冻僵,连衣带断了都不能结上。他如今有了这么一个小小的官职,可以说是长安九年内不断地献赋呈诗所得到的结果,他一路上便把这些年的生活总括起来检讨了一遍。他想起在长安内心里常常发生的冲突,他本来可以像李白那样,遨游江海,潇洒送日月,但他关心人民,希望有一个爱护人民的政府,他把这希望完全寄托在皇帝身上,所以他舍不得离开长安,他觉得自己好像倾向太阳的葵藿,本性不能改变。如今头发白了,身体衰弱了,当年以稷契自命,如今获得的职务不过是在率府里看管兵器。至于他所倾向的“太阳”呢?——他走过骊山下,天已破晓,他知道,玄宗正在山上的华清官里避寒,在歌舞声中尽情欢乐,把从民间搜刮来的财物,任意赐予,他追究这些财物的来源是——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而杨贵妃与杨氏姊妹饮馔的丰美,使他不禁想起长安街头的饿殍,心头涌出来这千古的名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门内门外,咫尺之间竟有这么大的不同,想到这里,他或许会感到这个局面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但他当时并不知道,安禄山已经起兵范阳,而唐代的社会从此便结束了它的盛世,迈入了坎坷多难的时期。他转北渡过渭水,到了奉先,一进家门便听见一片号眺的声音,原来他未满周岁的幼儿刚刚饿死。邻居都觉得可怜,做父亲的哪能不悲哀呢?但是杜甫的悲哀并不停滞在这上边,他想,他自己还享有特权,既不纳租税,也不服兵役,如今世界上不知有多少穷苦无归与长年远戍的人,他们身受的痛苦不知比自己的要多多少倍!想到这里,他的忧愁已经漫过终南山,弥漫天下了。

他把从长安出发到奉先这段路程的经历和感想写成《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是一篇杜甫划时代的杰作,里边反映出安史之乱前社会的实况,反映出杜甫内心的矛盾与他伟大的人格;这也是杜甫长安十年生活的总结,从这里我们知道,杜甫无论在思想的进步上或艺术的纯熟上都超越了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个诗人。

(选自《杜甫传》,有删节)

15.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长安时期的杜甫,生活贫困、求仕艰难,为了实现抱负而不得不向官员献诗。但是杜甫虽然希望有官可做,但不做什么样的官,还是有原则的。

B.杜甫生活在贫富悬殊、阶级矛盾尖锐、时局动荡的社会中。而归途中亲眼看到统治者的荒淫和长安街头的饿殍,更是让杜甫感到了唐朝的衰落。

C.本文记述了风云多变、忧患重重的现实处境是如何造成杜甫一生无穷的困苦与灾难,而诗人又是如何和人民患难与共,用诗歌记载苦难的历史。

D.杜甫无论是“慨世”还是“慨身”,他的感情心志总是和国家危机、民生痛苦胶漆般地结合在一起,大部分诗篇都充溢着个人的与时代的血泪。

E.本文创作的所有描写都有史实作为根据,而又不作烦琐的考据。既表现了杜甫的人民性,又重点突出了杜甫的局限性,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杜甫。

16.“他想起在长安内心里常常发生的冲突”一句中的“冲突”指的是什么?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4分)

17.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这是为什么呢?请结合本文作简要说明。(6分)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704】收起 ︽

15.B、E(B.“亲眼看到统治者的荒淫”、“感到唐朝的衰落”有误;E.“重点突出了杜甫的局限性”有误。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16.这里的“冲突”是指两种思想的冲突。①一方面,他向往自由,希望能够有一天遨游江海,潇洒一生。②一方面,他关心人民,把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期待着有一天能够有个一官半职造福百姓,所以不能离开长安。(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的不准确。)

17.①杜甫的诗歌具有极强的人民性,他关心同情百姓,能够看到人民的苦难。②他能够看到并揭露统治者的荒淫奢侈,考虑到国家的危机,且在诗歌中如实反映。③无论“慨世”还是“慨身”,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如此,他自然是诗歌王国里的圣人。(意思对即可。)

9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在一定意义上,人是教育的产物

②当然,这里说的教育是广义的,不限于学校教育

③衡量一种教育的优劣,不但要用社会的尺度,看它能否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

④看它是拓展了还是缩减了受教育者的人生可能性

⑤更要用人生的尺度

⑥因为所受教育的不同,人生的面貌也会不同

A.①③⑤⑥④②   B.①⑥②③⑤④   C.③⑤④①②⑥   D.⑥④②①③⑤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705】收起 ︽

B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通过通读语段,可以得出语段内容大意:教育和人的关系。①⑥②是讲教育对人很重要,③⑤④是在①⑥②的基础上进一步讲如何衡量教育的优劣,据此可以判断出①⑥②③⑤④的顺序是恰当的。

10
 

根据所给材料,按要求作答。(5分)

(一)炊烟里,缠绕着游子的乡情。炊烟所炙染出的情感多彩醇厚,所蕴酿出的气息牵肠挂肚,让游子魂牵梦  ①  (yíng)。我一直在想,所谓“在外游子,纵然化作一缕轻烟,也要魂归故里”,这华夏儿女独具的故土情结,作为一种    ②    (形容十分贵重)的乡情文化,世世代代又有几人给出了权威的诠释呢?

(二)炊烟中,氤氲着诗情画意。炊烟和诗歌有相近的本性,文人“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才情,有时也需借助炊烟的带  ③  。④A古树枝头系挂着的几缕或浓或淡、时动时静的炊烟,B夕阳西下的微风,C远望如梳了长发辫的村姑在学舞,D又像宫殿垂挂的烟霞帐。这是一幅那么美妙古拙的风情画,一种多么令人陶醉的景象!

(1)请在①处根据拼音,填写上正确的汉字。(1分)

(2)请在②处根据提示,填写一个四字成语。(1分)

(3)文段一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修改。(1分)

(4)请在③处为加点字“挈”标注正确的读音。(1分)

(5)文句④处有语病,请写出序号并加以改正。(1分)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706】收起 ︽

(1)萦;(2)弥足珍贵;(3)“蕴”改为“酝”;(4)qiè;(5)B,在夕阳西下的微风中。

11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作文。

错觉  泰戈尔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

“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

“唉,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你品读这首诗产生了哪些联想或感悟呢?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707】收起 ︽

【写作指导】作文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寓意型材料作文在审题上有一定的难度,重在挖掘其比喻义。泰戈尔小诗《错觉》,传达了这样一种人生哲理:尽管在不同生活状态下的人们各自都有着痛苦与不幸,但更重要的是发现和体味生活中的欢乐与幸福。对于诗的主要意象“此岸”与“彼岸”,有着不同理解能力和生活阅历的考生会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写作时的立意和选材都比较宽泛。但无论如何立意,都必须把握住诗人阐发的哲理,避免陷入对生活的悲观和不可预测的矛盾中。

(1)为什么两岸的想法不谋而合?这是因为它们通过比较(攀比),均以为幸福在对岸,而不在自己身边,陷入心理误区。以为自己不曾拥有的正是自己想要的,总以为活得不如别人快乐幸福。却不知幸福快乐的根源来自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寄托在别人身上。作为一个独立自足的人应该怎么正视自我的存在?

(2)这种想法正确吗?这是心理不健全,不平衡的表现。谁都过得比我好——无论是金钱、地位、名誉,还是爱情、婚姻、工作、职业、成绩等。这种人不想凭借自己努力去改变现状,却总在不切合实际的幻想中生活。久而久之,就养成悲观、懒惰、热爱空想的病态性格。

(3)怎样纠正这种心理呢?珍惜眼前、在知足中奋进……

在理解诗歌内涵之后,我们要准确而自然地由此及彼的联想到现实生活,以搜索充足的写作素材。要知道,作文的终极目的是引导中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激活中学生对生活的体悟。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自己:生活中这种现象多吗?有没有相反的例子(即能正视生活中一切不如意,从而得到幸福的人或事)。

其实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之中,这种错觉现象处处都是,只要留心皆有发现。比如说:“庄家总是人家的好”,在社会中人总是“看”到别人总是比自己有钱、快乐、幸福,其实“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他人未必比自己快乐、幸福。

人要从自己制造的陷阱中走出来,不要盲从、不要迷失自己,要正确地看待他人和自己。又如,得不到的东西总是最好的,于是人们总是迷恋那些得不到的东西,反而对拥有的东西不珍惜。我们可以对彼岸的“幸福快乐 ”憧憬向往,但更应该去珍惜身边实实在在的幸福、触手可及的快乐。

【立意参考】(1)莫让错觉遮望眼;(2)此岸花开;(3)珍惜拥有;(4)幸福就在你(我)身边;(5)知足常乐;(6)重拾自信;(7)认识自我;(8)做回自己;(9)善于发现美;(10)留只眼睛给自己;(11)留心身边的幸福,做知足的自己;(12)珍惜拥有,握紧天堂。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关于我们  |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2018  京ICP证0705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