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容城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1月月考语文试题

  • 浏览:408
  • 下载:0
1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远流长,历时悠久。它们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摆脱出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王羲之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作进一步的探究。但兰亭在唐初如此名高和风行,像冯、虞、褚的众多摹本,像陆柬之的文赋效颦,似有更多的理由把传世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和多种兰亭摹本,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茏,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扬右军而抑大令,但他提出“质以代兴,妍因俗易”,“驰骛沿革,物理常然”,以历史变化观点,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征,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到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

    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李白诗的无拘无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并非偶然,“诗仙”李白与“草圣”张旭齐名。韩愈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天地万物之变,……一表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不只是张旭的狂草,这是当时整个书法的时代风貌。《宣和书谱》说贺知章“草隶佳处,机会与造化争衡,非人工可到。”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的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

(摘编自李泽厚《盛唐之音》)

【注】大令: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因曾做过州主薄、秘书郎、长史,累迁建武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所以时人称其为“大令”。

1.下列关于唐代书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下,初唐书法的风度体貌焕然一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姿态。

B.初唐书法家追求书法的造型美,涌现出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和多种

兰亭摹本等代表作品。

C.冯、虞、褚、陆的书法作品,具有轻盈华美、婀娜多姿、娟婵春媚、云雾轻笼、高谢风尘、精神洒落的特点。

D.孙过庭把书法当作抒情达性的手段理论的提出,是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即将到的征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虽然王羲之的真实面目和兰亭之真伪仍可作进一步探究,但从兰亭在初唐受到热烈追捧看,似有更多的理由把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

B.孙过庭的《书谱》以历史变化的观点强调了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征,同时他也肯定了初唐的某些书法传统。

C.孙过庭在理论上将书法提到了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高度,即所谓“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D.“草圣”张旭与“诗仙”李白齐名,与他们的作品中同样痛快淋漓地倾注了悲欢感情,无所拘束却又合乎规矩有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和书法是距离人们实际生活最远、发展历程最长的艺术门类,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理所当然成为了唐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

B.初唐与盛唐书法的不同表现在:初唐讲求造型美,兰亭摹本盛行;盛唐强调书法的抒情特点,“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

C.同为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唐诗与唐代书法的发展相似之处不少,比如同在初唐展现新姿态,盛唐时都突出抒情特征,都有其代表人物等。

D.张旭、怀、贺知章的书法都体现了当时的时代风貌,都是创造的、浪漫的、天才的,都具有表现性、抒情性和情感的流动性。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368】收起 ︽

2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六 国 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再,李牧连却之。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始速祸焉      速:快速地

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奉:供奉

C.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完整

D.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洎:及,等到

5.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③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④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A.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字也相同

B.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字不同

C.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字相同

D.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字也不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B.《六国论》主要在分析阐述六国破灭的原因,赂秦乃弊端所在,所以全文侧重点放在议论分析上。卒章显志,让人深思。

C.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

D.苏洵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指责六国诸侯,而是提醒当今的统治者,面对强敌,不能以赂求安,必须进行坚决斗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369】收起 ︽

 

 

3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陶   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8.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5分)

9.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6分)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370】收起 ︽

8. 揭露封建社会不劳而获、反映劳动者疾苦,表达了诗人对弱者的同情。(3分)烧瓦工人成天挖呀挖,门前的土都挖光了,可自家的屋上却没有一片瓦。那些富贵人家,十指连泥也不碰一下,却住在铺满瓦片的高楼大厦。(2分)

9. 对比手法。(2分)首二句以陶者“陶尽门前土”与“屋上无片瓦”相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尽在其中。后二句以居者“十指不沾泥”与“鳞鳞居大厦”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可想而知。(2分 )前二句与后二句更以对比鲜明令人惊叹。《陶者》一诗正以这种环环相扣的对比,道出了人世间的不公平,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 。(2分)

 

4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木欣欣以向荣,                                ,感吾生之行休。

                ,秋水共长天一色。

老当益壮,                                ,不坠青云之志。

鹏之徙于南冥,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形影相吊。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371】收起 ︽

⑴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⑵落霞与孤鹜齐飞。⑶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⑷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⑸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

 

5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医者仁心、肝胆相照的吴孟超

林蔚雅商

    “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吴孟超常对身边的医护人员这么说。因为这份爱,吴孟超几十年坚持只给病人开价格最便宜的药,就连给病人问诊的听诊器都会细心地先用手焐热。他是无数患者心中妙手回春的“老神仙”。“病人生病已经非常不幸了,为了治病他们可能已经花光了家里的钱,有的还负债累累。作为医生,一定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替病人算账。”这是吴孟超对年轻医生说得最多的话。

有一次,病房里收治了一位自浙江农村的妇女。手术后五六天,吴孟超去查房。他仔细检查完病人,又认真看了她的病历,眉头微微皱了起,半晌没吭气。那时,在场的人都很紧张,“看样子,‘老爷子’准是又看出什么问题了。”果然,吴老把值班医生叫到走廊里,劈头便问道:“这个病人为啥要用先锋6号?还是进口的?”值班医生答道:“作为常规术后抗感染,现在大家都在用先锋6号,这个病人也就用了。”吴孟超一听就火了,大声说道:“现在有的医院、有的医生不好好给人治病,光知道给病人开贵重药品,凭此赚钱、提成,完成利润指标。你不要学他们!”

    平时,吴老总是反复强调,要求医生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哪种药便宜用哪种。在为病人做检查时,如果B超能解决问题,他决不会让病人去做CT或者核磁共振检查;如果病人带的片子能够看清楚,他也决不会让他们再做第二次检查。

    每次手术结扎,他都是坚持用手、用线。他说:“我们要多用脑和手为病人服务,用一次缝合器械,1000多元就没了,那可是一个农村孩子几年的读学费用啊!我吴孟超用手缝线,分文不要。”

    正是这般精打细算,吴孟超和他的团队切除一个肝脏肿瘤的手术费、治疗费等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人曾劝他松松口,也进一些自费的耗材和药品,这样医院一年至少可增加上千万元的利润。可是,吴孟超毫不松口,他说:“我们不能把医院开成药店,把病人当作摇钱树。”

可就是这位医学泰斗,吴孟超一生中虽然成就卓著、功勋无数,却始终保持着谦逊质朴的本色。他特别强调,为医之道,做人很关键,要善于做人。“一是要做一个善于团结人的人,二是要做一个善于思考和总结的人,三是要做一个善于服务的人。”

在吴孟超的从医生涯中,最让他鄙视的是那种不求有功、但求无失的“太平医生”。他说:“救治病人如果怕担风险,前怕狼,后怕虎,那么禁区永远是禁区,病人只能在医生的摇头和沉默中抱憾离开人间。”

    如今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名医了,吴孟超依然不忘恩师裘法祖的谆谆教诲,表示自己的成就更多是因为能踩在巨人肩膀上而获得的。他对记者说:“肝胆外科的发展是各级领导的关爱和全体同志一起努力的结果。任何一台手术的成功也不是手术者一个人的功劳。一个病人痊愈出院,护士的功劳占百分之七十,医生只占百分之三十。”

只要不出差,吴孟超每天都会亲临“战场”,不是当指挥官,而是做一名荷枪实弹的战士,用自己的双手向肝癌发起歼灭战。已经年逾九旬的吴孟超,现在每年主刀完成的手术也要将近两百台。每每看到一个个康复者露出久违的笑容,他常常情不自禁地喜悦,发自内心地高兴。他曾自嘲说“这可能是手术依赖症”了。

    老人动情地对记者说:“人老了,力气也越越少了。但只要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刀我还是要开的,前提是不能拿病人的生命逞强。医疗安全是第一位的。如果有一天我倒在手术台上,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选自2013年第7期《人物周刊》,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吴孟超作为医生,总是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替病人省钱,正如他的座右铭——“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

B.吴孟超反复强调,医生应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使用便宜药,处处为患者考虑,精打细算,所以吴孟超和他的团队切除一个肝脏肿瘤的手术费、治疗费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C.如今已年逾九旬的吴孟超,虽已是名满天下的肝脏外科医生,但在日常工作中仍坚持事必躬亲,主刀动手术。

D.吴孟超成就卓著、功勋无数,却始终保持着谦逊质朴的本色,在他看,善于做人是做一名好医生的关键。

E.吴孟超敢于挑战权威,鄙视不求有功、但求无失的医生,他自己在医生的岗位上,感悟了生命的可贵,责任的崇高和人生的意义。

(2)作为医生,吴孟超的医者仁心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

 

(3)吴孟超除了有做医生的仁心之外,还有哪些优秀品质?清简要分析。(6分)

 

(4)为什么吴孟超说“如果有一天我倒在手术台上,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372】收起 ︽

 

 

6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A.直(趋向)咸阳 矗不知乎几千万(相当于“座”)

B.尽态极(美丽) 而望幸(有幸)焉

C.人亦(顾念)其家 使 (支持)栋之柱

D.日(更加)骄固 秦人不(不及)自哀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373】收起 ︽

A   解析 B.幸:宠幸,C.负:支撑,D.暇:空闲。

 

7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A.庭院中才用篱笆隔开,又砌成了墙,已有多次变化。

B.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后砌成墙,已有多次变化。

C.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

D.庭院中才用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374】收起 ︽

C

 

8
 

下列各句没有宾语前置现象的一项是(  )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彼且恶乎待哉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D.而御六气之辩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375】收起 ︽

D

 

9
 

对下列数词用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十五”,用相乘表示)

B.尔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四万八千岁”极言其多,极言时间长)

C.其后六年,吾妻死(“六年”极言时间短,不是确指)

D.发乘矢而后反(“乘”是“四”的意思,是确数)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376】收起 ︽

C

10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莫言在中国文坛上虽非            ,但其文学才华和艺术创造力令人瞩目。他的小说创作以乡土气息和农民本位为主线,塑造了余占鳌、上官氏、西门闹等率情任性的农民形象。小说《丰乳肥臀》,运用     的艺术概括力,通过上官鲁氏这个母亲的遭遇,把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女性所遭受的苦难和母亲的伟大与宽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纯以文学水平而言,莫言获奖              

A. 出类拔萃  不同凡响  实至名归      B. 出类拔萃  出神入化  名副其实

C. 鹤立鸡群  出神入化  名副其实      D. 鹤立鸡群  不同凡响  实至名归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377】收起 ︽

D

1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从瘦肉精、苏丹红到三聚氰胺,各种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添加剂防不胜防,而防止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已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B.在全球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依然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今年进出口总额与去年同期相比,约增长5%左右。

C.在当前金融海啸的冲击下,许多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它们所缺乏的,一是资金不足,二是技术含量低,三是产品陈旧单一。

D.据美国媒体报道,著名排行榜网站欧迪网“海选”评出世界十大湖泊,九寨沟五花海以“最美艳惊人”成为唯一上榜的中国湖泊。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378】收起 ︽

D

12
 

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加拿大,一次我好奇地询问一位刚刚施舍了乞丐的老太太:“为什么你要主动往他的罐子里投钱?我听说他们每个月都有救济金收入,况且他们是有力气干活的呀!”老太太的话让我从此明白为什么加拿大会有不少人愿意对乞丐慷慨解囊:“他们与我们都是上帝的孩子。只不过他们是迷途的羔羊,因为他们的灵魂迷路了。这就是我可怜他们的理由。”老太太的话引人反思,灵魂迷了路,生命就陷入了彻底的悲哀。让灵魂迷路的原因很多,重要的是我们用什么给我们的灵魂指路呢?

请以“给灵魂指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379】收起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关于我们  |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2018  京ICP证0705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