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蜀中学201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

  • 浏览:866
  • 下载:1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臭哄哄    披沙拣金    负(jiu)感    吆五(hè)六

B.和事佬    山重水复    (chù)女座    十二生(xiào)

C.晨曦      目不暇给   (huǎng)眼睛  (zuàn)木取火

D.打寒噤    大事渲染    付(yóng)金   (fáng)间传闻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191】收起 ︽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字形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识记)。

【答案解析】C  解析:A项,“臭哄哄”应为“臭烘烘”,“负疚(jiu)感”应为“负疚(jiù)感”;B项,“处(chù)女座”应为“处(chǔ)女座”;D项,“付佣(yóng)金”应为“付佣(yòng)金”,“坊(fáng)间传闻”应为“坊(fāng)间传闻”

【思路点拨】辨析同音字误用的三种方法:①义辨法。汉字中,有许多同音字误用,我们可以根据这个词语要表达的意思来进行辨析字形是否有错误。②形辨法。汉字中,80%的字是形声字,如果能对某些不易把握的字从其形旁角度加以一番研究,也可以辨析其使用的正误。③探源法。很多词语,尤其是成语中的字形问题,有时需要了解成语的出处,才可以判断字形的正误。

 

2
 

下列词语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保定“油条哥”刘洪安大学毕业后开起了早点摊,他坚持用一级黄豆油炸油条,被誉为“一级油条哥”,人们信任他的油条,一锤子买卖使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

B.10月是秋天最好的时候,三峡的枫叶红了,如霞似火,溢彩流丹,秋意阑珊。走吧,一起去看红叶吧,去大自然的梦幻美景中放飞心灵。

C.德国诗人歌德作《浮士德》延续六十年之久,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一切优秀的作品,都不是侥幸偶得之物,而是不辞艰辛惨淡经营的成果。

D.一直以来,安防监控的网络问题层出不穷,网络的不流畅让安防人士头痛不已。4G时代的到来无疑给网络摄像机的发展带来福音,让网络监控变得如狮子搏兔,不费吹灰之力。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192】收起 ︽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解析】C  解析:“惨淡经营”,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A项,“一锤子买卖”,只做一次生意。多指价钱贵,货色次,服务态度不好,顾客不愿再来打交道;一次性交易,多指不法商贩的行为,含贬义。B项,“阑珊”,将尽,衰落,如春意阑珊,意兴阑珊。D项,“狮子搏兔”,比喻对小事情也非常重视,用出全部力量来完成。

【思路点拨】把握成语意义的方法:①了解成语的特点,把握基本义。有的成语中保留了古汉语词语的意思或用古汉语语法结构。如不了解,就可能望文生义。②注意成语的出处,把握特殊义。有些成语,来自诗文典故,具有特殊的含义,要力求掌握这种意思,以免自我理解,望文生义。③体察使用的语境,把握比喻义。有些成语,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比喻义,而其原意就不再使用了,使用成语,也要理解这类词语中产生的比喻义。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灾难性的历史从来就有两个含义,即死去的历史和活着的历史。                 

                                 。只有在灾难的句号化为一片良药时,我们才有权力说灾难性的历史已经结束了。

①活着的历史则贻害犹存  ②而是冷静的反省与清明的思辨  ③活着的历史属于现实  ④死去的历史徒具残骸而不能复生  ⑤但终结的方式,不是遮掩,不是忘却,不是佯装不知  ⑥死去的历史才是一种终结

A.④①③⑥⑤②         B.⑥⑤②③④①

C.④①⑥⑤②③         D.③④⑥⑤②①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193】收起 ︽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解析】A  解析:注意填写内容和语境的衔接;注意句子里面的语言标志。由“死去的历史和活着的历史”确定首句是④,①③的主语都是“活着的历史”,确定选A。

【思路点拨】排列句子顺序一直是高考的重点,学会排列句子,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如何学会排列句子呢?我们按下列方法进行。 (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排列;(2)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3)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排列;(4)按空间推移的顺序排列。

 

4
 

阅读下文,完成第4~6题。

重视量子信息技术的武器化

自军事通信使用密码技术以来,各国军队围绕密码破译与反破译的斗争从未停歇。而近年来飞速发展的量子信息技术正在改变密码战的基本面貌。

上世纪70年代,英国和美国最早开始研究量子计算理论。近年来,相关理论和实践都取得重大进展,产生了多种新的量子算法,研制出多种量子计算机原型。最近有媒体报道,根据斯诺登曝光的文件,美国国家安全局正在研发一种用于破解密码的量子计算机,但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实现重大突破。

量子信息技术是以量子力学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完全不遵从于人们熟悉的经典物理学定律,非常抽象艰涩和难以理解。在密码学领域,量子信息技术衍生了量子密码和量子计算,前者从理论上提供了一种不可截获和破译的绝对安全的新型密码体制,后者极其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可以轻易破解基于数学问题的经典密码体制。

量子计算的原理与传统计算机采用的原理有很大不同。传统计算机采用单路串行操作,而量子计算机采用多路并行操作,运算N个量子位的量子计算机,一次操作就相当于传统计算机2的N次方操作。量子计算机采用专门的量子破译算法,可以轻易破译目前普遍采用的基于数学问题的非对称密钥系统生成的密码。

面对量子计算未来可能随时“秒杀”传统密码的危险,科学家们致力于寻找不基于数学问题,能有效抵抗量子计算攻击的新型密码体制。解铃还需系铃人,同样基于量子信息技术的量子密码应运而生,成为对抗量子计算的“神器”。量子密码利用量子态不可复制的特点,来解决密钥分配的安全问题。其原理是甲方利用量子通信把密钥发送给乙方。如果在甲乙双方传送密钥过程中,有窃听者丙方企图经由探测来窃取密钥,必定会破坏粒子的量子态,从而产生误码,甲乙双方通过抽样对比就可以确认该密钥是否被窃听过。当证实密钥未被窃听后,再用这个密钥来实施“一次一密”的办法进行加密。因此,量子密码具有绝对安全性,它在军事上拥有广泛用途。

当前,战场网络已成为联接人与武器、武器与武器的技术纽带,构成了信息化军队的神经中枢。侦察预警、指挥 协同、武器控制、后勤保障等作战活动均离不开网络的支持。而战场网络的安全又依赖于网络通信密码提供的“安全屏障”。一个国家的军队一旦率先实现量子密码和量子计算的武器化,并在战争中突然投入使用,将与对手形成巨大的“技术差”。它可以在保持自身网络通信绝对安全的同时,随时破译对方网络通信密码,洞悉对手的一举一动,从而占据“以明打暗”的绝对信息优势,甚至可以直接瘫痪和控制对方网络。

目前,发达国家军队已把量子信息技术作为引领未来军事革命的颠覆性、战略性技术。比如,美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专门制定了“量子信息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研发量子芯片的“微型曼哈顿”计划等。因此,我们应加大量子密码和量子计算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核心设备的研发力度,加快推进其实际军事应用,才能在未来战争中占据先机和主动,避免对手利用技术突然性陷我于被动。

4.下列关于“量子信息技术”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量子信息技术基于量子力学发展起来,在军事上主要运用于密码的破译和反破译。

              B.信息化战争背景下,武器化的量子信息技术在战场网络中起到神经中枢的作用。

              C.量子信息技术具有不可复制、安全性高,计算量大、可轻易破解各种密码等优势。

              D.近年来,量子信息技术理论和实践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研制出了多种量子计算机。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量子信息技术既不尊崇经典物理学定律,也不采用传统计算机算法,因而非常抽象艰涩难懂。

              B.要对付量子密码就必须运用强大的量子计算,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期在战争中获取信息优势。

              C.量子密码的安全性在于利用量子态不可复制的特点来保证密钥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第三方窃听。

              D.我国应加强量子信息技术领域的研发力度,缩小与英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

6.综观全文,怎样理解一个国家的军队一旦率先实现量子技术的武器化,“就能占据‘以明打暗’的绝对信息优势”?请联系现实谈谈在现代战场上,除了信息技术,还有哪些因素决定着一场战役的胜负?(5分)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194】收起 ︽

4.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A  B项,偷换概念,应为“战场网络已成为联接人与武器、武器与武器的技术纽带,构成了信息化军队的神经中枢”。C 项,以偏概全,应为“可以轻易破译目前普遍采用的基于数学问题的非对称密钥系统生成的密码”。D项,曲解文意,原文为“研制出了多种量子计算机原型”。

【思路点拨】回答本题的步骤为:①审好题干。首先要审准修饰语;其次要审准判断的性质,有的是选出“正确”选项,有的是选出“不正确”选项,有的是选出“最恰当”选项;再次要审准题干的“潜台词”。②养成全文搜寻、逐段圈点的阅读习惯。“重要概念的含义”大都不会集中出现在某一处或某一段,而是有序地分布在多个段落中③养成回文对照、辨同析异的做题习惯。选择题的众多选项基本上都来自于原文,因此辨析原文语句与选项的差别是正确解答的前提。④甄别筛选。对概念含义的理解,首先必须建立在对概念本质的把握上,内涵一定要严格界定,也就是要严格审读一些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其次是比照分析,比照分析是将选项与原文相关内容比较看是否有转述错误,与题干比照看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5.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D  解析:A项,无中生有,原文为“量子信息技术是以量子力学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完全不遵从于人们熟悉的经典物理学定律,非常抽象艰涩和难以理解”。B项,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基于“量子计算极其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可以轻易破解基于数学问题的经典密码体制”的危险,“科学家们致力于寻找不基于数学问题,能有效抵抗量子计算攻击的新型密码体制”,于是“,同样基于量子信息技术的量子密码应运而生,成为对抗量子计算的‘神器’”。C项,“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第三方窃听”错,应为“通过抽样对比就可以确认该密钥是否被窃听过”。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阅读题干的设置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关键的,审题时要通过分析前两者把握命题意图。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本。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6.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理解:首先能使用量子计算轻易破译目前普遍采用的基于数学问题的非对称密钥系统生成的密码,使自己在“明”;(量子计算的优越性)其次利用量子态不可复制的特点,来解决密钥分配的安全问题使量子密码具有绝对安全性,保证自己网络通信的绝对安全,让敌人在“暗”。这样就能占据绝对的信息优势。(量子密码的优越性)(共3分。首先1分,其次2分)  解析:先通读全文找到相关答题区间,在第6、7段;再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筛选方向“除了信息技术,还有哪些因素决定着一场战役的胜负”。如照抄原文“量子信息技术衍生了量子密码和量子计算,前者从理论上提供了一种不可截获和破译的绝对安全的新型密码体制,后者极其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可以轻易破解基于数学问题的经典密码体制”(2分)或“它可以在保持自身网络通信绝对安全的同时,随时破译对方网络通信密码,洞悉对手的一举一动”(1分))因素:装备、人员、科技、国力、战争目的、战思想……(共2分。因素1分,理由1分。

【思路点拨】做“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类题目,首先要确认与题目要求有关的信息区间,然后把所给选项的信息与原文中的内容进行对应比较,最后紧扣语境,结合题干中的相关要求准确筛选。                                         

5
 

阅读下文,完成第7~9题。

韩世忠,字良臣,延安人。风骨伟岸,目瞬如电。早年鸷勇绝人,能骑生马驹。卜者言当作三公,世忠怒其侮己,殴之。年十八,以敢勇应募乡州,挽强驰射,勇冠三军。

崇宁四年,西夏骚动,世忠斩关杀敌将,掷首墙外,诸军乘之,夏人大败。俄复出间道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敌少却顾一骑士锐甚跃马斩之敌众大溃。  

绍兴四年,是岁,金人与刘豫合兵,分道入侵。帝手札命世忠饬守备,图进取,辞旨恳切。世忠受诏,感泣曰:“主忧如此,臣子何以生为!”遂自镇江济师,俾统制解元守高邮,候金步卒。亲提骑兵当敌骑,伐木为栅,自断归路。

会遣魏良臣使金,世忠撤炊爨,绐良臣有诏移屯守江,良臣疾驰去。世忠度良臣已出境,即上马令军中曰:“视吾鞭所向。”于是引军次大仪,勒五阵,设伏二十余所,约闻鼓即起击。良臣至金军中,金人问王师动息,具以所见对。聂儿孛堇闻世忠退,引兵至江口。世忠传小麾鸣鼓,伏兵四起,旗色与金人旗杂出,金军乱,吾军迭进。敌被甲陷泥淖,世忠麾劲骑四面蹂躏,人马俱毙。世忠复亲追至淮,金人惊溃,相蹈藉,溺死甚众。

捷闻,群臣入贺,帝曰:“世忠忠勇,朕知其必能成功。”沈与求曰:“自建炎以来,将士未尝与金人迎敌一战,今世忠连捷以挫其锋,厥功不细。”帝曰:“第优赏之。” 于是部将董旼、陈桷、解元、呼延通等皆峻擢有差。 

世忠尝戒家人曰:“吾名世忠,汝曹毋讳‘忠’字,讳而不言,是忘忠也。”岳飞冤狱,举朝无敢出一语,独世忠怒桧。又抵排和议,触桧尤多,或劝止之,世忠曰:“今畏祸苟同,他日瞑目,岂可受铁杖于太祖殿下?”

嗜义轻财,赐赍悉分将士,所赐田输租与编户等。然知人善奖用,成闵、解元、王胜、王权、刘宝、岳超起行伍,秉将旄,皆其部曲云。解兵罢政,卧家凡十年,澹然自如,若未尝有权位者。晚喜释、老,自号清凉居士。     

                                         《宋史韩世忠传》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年鸷勇绝人                      绝:超过

B.俾统制解元守高邮                     俾:使,让

C.绐良臣有诏移屯守江                  绐:等到

D.秉将旄,皆其部曲云                   秉:持,拿

8.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俄复出/间道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敌/少却顾一骑士锐甚/跃马斩之/敌众大溃  

B.俄复出间道/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敌少却/顾一骑士锐甚/跃马斩之/敌众大溃   

C.俄复出间道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敌/少却顾一骑士/锐甚/跃马斩之敌/众大溃  

D.俄复出间/道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敌/少却/顾一骑士锐/甚跃马/斩之敌/众大溃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世忠早年勇猛过人,占卜的人说他将官至三公,世忠认为侮辱了自己,而将其痛打一顿。后来,他凭借勇猛和骑马射箭技艺高超而使自己勇冠三军。

B. 世忠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金人和刘豫的合兵,沉着镇定,巧用计策,在途中设伏,经过激战几个回合,金兵伤亡惨重。

C. 世忠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抗击西夏和金的战争中为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同金的作战,整个朝野都给世忠很高的评价,其部下也受到了嘉奖。

D. 世忠为官正派,告诫家人不要忘忠。在岳飞蒙冤这一事件上,不肯依附丞相秦桧,为岳飞遭陷害而鸣不平。世忠这个人还轻财好义,把自己收到的租税分给了各户百姓。

10.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于是引军次大仪,勒五阵,设伏二十余所,约闻鼓即起击。(6分)

译文:                                                                          

(2) 今畏祸苟同,他日瞑目,岂可受铁杖于太祖殿下?(4分)

译文: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195】收起 ︽

4.5. 【知识点】本题考查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及正确断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B  解析:先回归文本,理解文句大意,再抓“世忠”“敌”“顾”这些标志词来断句。

【思路点拨】做断句题的思路是: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题;第二步,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第四步,诵读全文,详加验证。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6.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D  解析:“把自己收到的租税分给了各户百姓”错。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是:先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再把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7.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1)于是率领军队驻扎在大仪,布下五种阵法(兵法),在二十多处设下埋伏,相约听到鼓声即发动攻击。(2)现在害怕祸患苟且赞同,他日死后,怎能在太祖殿上接受铁杖呢?  解析:(1)“引”,率领;“次”,驻扎;“勒”,布下;“设伏”,设下埋伏;“所”,处;“约闻鼓即起击”,相约听到鼓声即发动攻击;各1分。(2)“苟同”,苟且赞同;“他日瞑目”,他日死后;“岂”,怎能;状语后置句各1分。

【思路点拨】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附:参考译文

韩世忠,字良臣,延安人。他身材伟岸,目光如电。早年勇猛过人,能骑没有驯服的马驹。占卜的人说他将官至三公,他很生气,认为是侮辱自己,将那人痛打一顿。韩世忠十八岁时,以胆大勇敢应乡州招募,隶属于兵籍。他挽强弓骑马射箭,勇冠三军。

崇宁四年,西夏骚扰边境,韩世忠攻克关卡,斩杀敌将,将其首级掷于女墙外,诸军乘机发动进攻,西夏人大败。不久西夏人又在小路出现,韩世忠独率敢死队兵士与西夏人殊死战斗,敌人稍稍后撤。战斗中韩世忠看见敌营中有一个非常勇猛的骑士,韩世忠骑马上前将其斩首,敌军大败溃散。

绍兴四年,金人与刘豫合兵,分路南侵。皇上亲笔致书韩世忠,命他整饬防备,图谋进取,言辞恳切。韩世忠接受诏书,感动地哭着说:“主上如此忧虑,臣子怎敢偷生呢!”于是从镇江率领军队渡过长江,派统制解元守高邮,等候金的步兵;自己亲自指挥骑兵驻大仪,抵挡敌人骑兵,韩世忠命令士兵砍伐树木作为栅栏,自己断绝退路。

适逢朝廷派魏良臣出使金国,韩世忠撤掉炊具,哄骗魏良臣说已接到诏书令移守长江,魏良臣急忙骑马离去。韩世忠估计魏良臣已离境,便立即上马,对将士下令说:“看我的鞭子指向行事。”于是率领军队驻扎在大仪,布下五阵,在二十多处设下埋伏,相约听到鼓声即发动攻击。魏良臣到金军中,金人问宋的动静,魏良臣详细地把所见到的情况都说了。聂儿孛堇听说韩世忠撤退,带领军队到江口。世忠挥小旗鸣鼓,伏兵四起,世忠军旗的颜色与金人的旗帜相混杂,金军混乱,我军不断推进。敌人披甲陷入泥潭,世忠指挥精骑兵四面践踏,将金人马都踩死。世忠又亲自追击到淮水,金兵惊慌溃逃,相互践踏,溺死者很多。

捷报传来,群臣入朝庆贺,皇上说:“世忠忠诚勇敢,朕知道他必定成功。”沈与求说:“从建炎以来,将士未曾与金人迎战一次,现在世忠连连获胜,挫伤了敌人的锐气,他的功劳不小啊。”皇上说:“应该依次给予优厚的奖赏。”于是部将董旼、陈桷、解元、呼延通等都分别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韩世忠曾告诫家人说:“我的名字叫世忠,你们不要避讳“忠”字,避讳而不再说,这是忘忠啊。”岳飞蒙受冤狱,满朝没有人敢说一个不字,唯独韩世忠直言触怒秦桧。他又抵制排斥和议,触怒秦桧之处尤其多,有人劝阻他,韩世忠说:“现在害怕祸患苟且赞同,他日死后,怎能在太祖殿上接受铁杖呢?”

韩世忠好义轻财,皇上的赏赐全部分发给将士,所受赐的田地同编户同等交租。然而他知人善用,成闵、解元、王胜、王权、刘宝、岳超起于行伍,挥将旗指挥的,都是他的部下。他解除兵权,罢去官职,在家闲居共十年,淡然自如,好像未曾身居权位。晚年喜好佛教、老子学说,自号清凉居士。

 

6
 

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8分)

兀坐

赵树吉

书帷人散后,兀坐思无端。

炉火明知夕,瓶花冻觉寒。

烽烟惊远道,升斗①恋微官。

愁绝团圆月,他乡独自看。

【注】①升斗:微薄的薪俸。

(1)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4分)

    答:                                                                                                                                           

(2)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复杂的心绪。 (4分)

    答: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196】收起 ︽

(1)【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1)颔联用衬托手法描绘了一幅炉火随着天色转暗渐显明亮,瓶中的花因天寒也被冻住的昏暗清冷的冬日黄昏景象。   解析:共4分。手法1分,描述景象1分,景象特点2分。先通读全诗理解诗意,再判断颔联用的手法,抓住“炉火”“瓶花”展开适当联想、想象即可。

【思路点拨】赏析句子大致要注意以下角度:1.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对于个别句子,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句子,其内容有精深之处,情感有共通性,它们本身就是赏析的对象。2.注意从语言特点出发:有的句子倒装,有种错位的美;有的句子对仗,有种整饬的美;有的句子互文,有种开合的美;有的句子长于炼字,有种凝练的美。从这个角度说,立足于语言的赏析就是平日里做的炼字题。3.注意从表达技巧出发:有的运用修辞手法,有的运用表现手法。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就是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来。从这个角度说,它就是一种表达技巧题中的暗考题。4.注意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句子处在诗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高考所选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首句,有开篇、点题、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总之,关注句子位置,联系全篇赏析。

(2)【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①友人散尽,独坐凄寒。②远方战事,忧心国运。③官小禄薄,慨叹自身。④望月思乡,孤独寂寞。(共4分,答两点即可,每点2分,意思相近也可)  解析: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要抓主要意象“书帷”“炉火”“瓶花”“烽烟”“月”,要抓关键词“散”“无端”“惊”“愁”“独”。

【思路点拨】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7
 

.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离骚》中抒发诗人将坚持心中的理想和追求,纵然死一万次也决不后悔的句子是: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苏轼《赤壁赋》)

(3)执手相看泪眼,         。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197】收起 ︽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名家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识记)。

【答案解析】(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2)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3)竟无语凝噎,暮霭沉沉楚天阔。  解析:注意“匏”“噎”“霭”的写法,不要漏掉“之”“兮”等字。

【思路点拨】本题为考生创设一定的情景,让考生通过对情景的揣摩、品味,推断出所填写的答案。这就要求考生在识记理解的基础上,把“名篇名句”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答题时要注意看命题者所设计的“情景”究竟怎样,据此调动记忆库中的积累来填写句子。

 

8
 

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

只取千灯一盏灯

乔忠延

江南水乡的众多古镇,我独钟千灯。于是,坐飞机,乘汽车,赶去寻访。

千灯果然有灯。清水滋润的河边是一条古旧的石板街,就在那石板街边的店铺中间,有一座古屋,里面陈列着很多的灯,据说,真够上千盏了。那些灯有陶捏的,有瓷质的,有铁铸的,有铜制的。品类众多,造型各异,几乎每一盏灯都闪射着人们心灵中智慧的光芒。

无疑,千灯在江南水乡里是亮色独具的。然而,我追溯的却不是这聚合起来的文物拼盘。流动的河水,飞翘的屋檐,都能够标示本土文化的辉泽。流动的河水名为尚书浦,因为曾经疏浚河道的是明朝尚书夏元吉,尚书名气就不小了,可他手下主事的一位官员竟然是比他名气还要大的海瑞。这河流岂可小瞧!凝固的屋檐也不弱,他的羽翼下名人辈出,有江南丝竹的首创者、陶渊明的后裔陶岘,有世人尊为昆曲鼻祖的顾坚,有明代的抗倭英雄陈先锋,还有昆山市出自南宋的第一位状元卫泾……一个小镇,孕育出这么多的人杰精英,实属罕见。更罕见的是,明清以来考中的进士居然多达35人!

这样浓郁的文化氛围令人陶醉,也令人叩问:是否千灯这方水土当真不凡?当真有千盏明灯辉映着人们的心智?我远道造访,莫非就是奔这智慧的明灯来的?其实不然。我倾心的是石板街最南端的一座院落。屋舍不能算阔大,花园不 能算精巧,陈设不能算豪华,不要说和山西的乔家、常家等大院相比,即使和周庄的沈园,同里的退思园相比也有差距。然而,就是这个院落令我顶礼膜拜,因为这里走出了一个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文士,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顾炎武。

顾炎武原来叫继坤,改名炎武是因为清兵南下,社稷将倾。为了抵御外侵,他决心投笔从戎,抗击敌寇。只是,寡难敌众,失败后他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走北国。然而,他立定志向,誓不叛明,决不屈膝为官。顾炎武四处游走,严谨治学,撰出《日知录》、《亭林诗文集》等著作,成为名声显赫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在明末清初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作三位大儒。

在我眼里,一位思想家不在于他的著作有多么繁富,学说有多么缜密,如果缺少了独具慧眼的发现,缺少了照亮心灵的光色,那只能是平庸的再造或翻版。不要说他笔下那浩瀚的论著,就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便具有晴天霹雳的震惊效应,它照亮了我愚暗的心扉,给了我新的启迪。我知道这不是他的原话,这话是梁启超为之合成的。他的原话是:“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时光逝去数百年了,我坐在书斋轻轻掀动《日知录》,当字行里跳出这段话时,眼睛竟亮得如电光闪射,神魂竟震撼得如惊雷炸响!我把顾炎武尊为补天者,他要补的天是仁爱的苍穹,道德的星空。诚如那个阴沉沉的午后,我走进尚书浦畔的顾家宅第,顿觉阴霾四散,华光迸射,心胸亮堂得少见。是的,仁爱是天,一旦失去仁爱,人和兽还有何种差别?若是世道真的沦为“率兽食人,人将相食”,那可是最为恐怖的灾难啊!这灾难不是天塌,其危害甚于天塌;不是地陷,其危害甚于地陷。要免除这人为的天塌地陷有何良策?顾炎武已明确指出:“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是的,匹夫有责,匹夫履责,才会民风和洽, 才会其乐融融,才会重现尧天舜日的美景。

顾炎武点起了一盏灯,一盏照亮人心的明灯!顾炎武就是一盏灯,一盏闪烁在中华大地的思想明灯!

我在千灯的清流秀水边徘徊,我在千灯的老街故宅里追溯,寻访的就是顾炎武这盏明灯.我不敢贪婪,若是千灯容许我带走一盏灯,那我就带走顾炎武这一盏!

(原载2014.1.20《人民日报》,有删节)

13.怎样理解文中“诚如那个阴沉沉的午后,我走进尚书浦畔的顾家宅第,顿觉阴霾四散,华光迸射,心胸亮堂得少见”这句话的含意? (2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14.第三段中,作者列举千灯镇许多历史文化名人,有什么作用?(4分)

                                                                                                                      

15.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6.在江南水乡的众多古镇,作者独钟千灯的原因有哪些?(6分)

17.结合文本内容及现实,探究作者为什么在“千灯”中只取顾炎武这一盏明灯。(7分)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198】收起 ︽

13. 【答案解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顾炎武仁爱思想给我带来的巨大震撼。(2分)  解析:理解句意要回归文本,找到上下文,由“就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便具有晴天霹雳的震惊效应,它照亮了我愚暗的心扉,给了我新的启迪”可知,作者被顾炎武仁爱思想所震撼。

【思路点拨】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常需要查看它在文中的地位:如果是统领句,那么解释句意时要从后面的语段中梳理内容层次;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如果是总结句,此时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14. 【知识点】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内容上:列举千灯镇众多的人物精英,充分体现千灯浓郁的文化氛围;结构上:为展现顾炎武思想产生的背景或土壤起到铺垫作用。(共4分。每点2分)  解析:先通读文段概括文段内容;再根据文段位置确定在结构上的作用,为展现顾炎武思想产生的背景或土壤起到铺垫作用。

【思路点拨】分析文段作用可从三个角度去思考:一从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二从上下文关联。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这时的答案应具体。如答“过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是与哪些内容相照应。三从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                       15.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连用三个设问,体现了“我”对千灯文化的多重思考;承上启下,引出“我”对顾炎武这盏思想明灯的钟爱的内容。(共4分。每点2分)  解析:先从修辞角度,思考效果;再根据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其效果。

【思路点拨】散文的语言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高考散文阅读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言进行鉴赏。鉴赏散文的语言,只有联系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意,这也是阅读散文的基础。           16.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1)千灯的自然景观独具亮色;(2)千灯浓郁的文化氛围令人陶醉;(3)千灯更有顾炎武这盏照亮人心的思想明灯。(共6分。每点2分)  解析:回答本题先审题干,确定筛选方向——作者独钟千灯的原因;再读文本,确定答题区间——第2、3段。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17.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散文的意蕴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能力层次为F(探究)。

【答案解析】(1)顾炎武提出的“匹夫有责”思想是构建仁爱社会的基础。(或:顾炎武提出的“匹夫有责”思想会带来民风和洽,其乐融融。)(2)顾炎武用他独具慧眼的发现,照亮“我”愚暗的心扉,给“我”新的启迪。(3)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而精神世界滑坡,我们需要顾炎武这样的思想明灯,来照亮愚暗的心扉,带给我们以无穷的力量和莫大的精神鼓舞。(共7分。前两点各2分,第三点联系现实、分析3分)  解析:本题属于探究题,考生要在答题中体现探究过程。先根据文本确定作者“只取顾炎武这一盏明灯”的原因,再联系现实分析顾炎武的思想的现实意义。

【思路点拨】鉴赏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其实是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观点和审美情趣解读与取舍。此类鉴赏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对作品蕴含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正确解读;二是对解读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进行取舍和评价。     

9
 

下面语段中有语病和标点有误的句子分别是哪一句,请写出其序号并加以修改。(4分)

①部分人大代表就增加刑法罪名提出了议案,建议增设“见危不救和见死不救”的罪名,以发挥法律引导向善的作用。②这有助于遏制不良风气的滋长,但是,法律毕竟不是道德。③虽然道德不具有强制性,却也有一定的约束作用。④怎样让整个社会都奖励善行?不仅是法律的事,更是价值观的问题。⑤真心希望下一次不再出现因害怕惹祸而沉默的围观者。

序号              修改意见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199】收起 ︽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解析】③将“虽然道德……”改为“道德虽然……”;④将“怎样让整个社会都奖励善行”后的问号改为逗号。(共4分。每处2分。)  解析:③处缺主语,所以将“道德”提前;④处根据句意不是疑问,因此是“逗号”。

【思路点拨】对病句的修改要坚持如下原则:①真实性原则,要尽量保持句子的原意,千万不要违背原意,另起炉灶。②针对性原则,要针对病句的实际情况做修改,也就是说,哪儿有毛病,就改哪儿;是什么毛病,就用什么方法。③经济性原则,就是要“多就少改”,如调整语序可以尽量不增删;改一处可以的就不要改两处等。④瞻前顾后原则,因为高考修改病句这一项不是给一个孤立的句子让我们修改,通常是给一段文字,特别是给一段应用文,让我们修改其中的语病,因此必须瞻前顾后,统览全局,否则修改就会不合要求。

 

10
 

请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再写两个句子,使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4分)

生命的欢乐来自何处?雄鹰高傲地飞翔在蔚蓝的晴空,在与白云的嬉戏中享受自由的快乐;                                    ;旅行者坚忍地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在与坎坷的较量中享受欣赏的惬意;                                   。无论是自然生命体,还是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都要尽力释放生命的能量,将最美丽的姿态呈现给多彩的世界。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200】收起 ︽

【知识点】本题综合考查修辞运用、语言连贯、句式仿写等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解析】示例:海燕不屈地翱翔在辽阔的大海上 在跟暴风雨的搏斗中享受洗礼的舒畅 耕耘者辛勤地劳作在贫瘠的土地上 在与烈日的抗衡中享受播种的幸福(共4分)  解析:本段材料的主体是“生命的欢乐”,且依据最后一句中“无论是自然生命体,还是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可知,前面仿写的句子主体应为与“雄鹰”相对的自然生命体,后面仿写的句子主体应为与“旅行者”相对的人类。

【思路点拨】仿用句式要求按照给定材料的要求、思路和格式进行仿写,这类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往往涉及语法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语意连贯、风格协调等方面。本题属于嵌入式仿写,①注意仿写的句子在结构上要与原文保持一致。②注意仿写的句子在内容与逻辑关系上要与上下文保持协调。③注意用语特点、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④注意修辞特点。

 

11
 

.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概括香港“占中”闹剧的危害,每点不超过10个字。(6分)

中新社雅加达10月18日电 印尼《国际日报》18日发表署名评论文章称,香港“占中”闹剧持续之久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容忍度,它的恶劣影响将需很长时间来弥补。

  “占中”发起人、主力和幕后操盘手的主要“武器”就是争取更 大范围的民主,可事实上这 样一个扰乱社会的活动本身就是对民主的伤害。事实证明,“占中”闹剧持续以来,大量香港市民的基本权利被无形中剥夺,这包括正常营业、道路使用、公共场所自由游览、公共交通使用、正常工作、言论自由等公民权利,公民权利公然被践踏是香港社会几十年来甚少发生的事情。

  文章还指出, “一国两制”中提出的“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央政府给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承诺,可是一小撮险恶用心者将政治黑手伸向香港,目的是搞乱中国。这显然不利于整个香港的长远发展。

   香港是世界主要金融中心之一,国际社会形象向来是上佳的。如今的“占中”闹剧严重影响了香港的旅游业、 金融业、运输业、零售业以及其它服务业, “占中”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动荡,使得投资者顾虑香港的投资环境,将在不短的时间内挫伤香港的发展潜力。

“占中”闹剧已让全港人民愤怒,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它的恶劣影响。真正的民主顾及大部分人正常而幸福的生活,“占中”闹剧已经变得越来越自私、无理而引人厌恶了,希望香港早日走出这一泥潭。

①“占中”闹剧                                  

②“占中”闹剧                                  

③“占中”闹剧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201】收起 ︽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解析】①“占中”闹剧践踏了民主和人权。②“占中”闹剧破坏了“一国两制”。

③“占中”闹剧有损香港国际形象。(共6分,每点2分)  解析:先读材料理解材料大意,再给材料划分层次,最后概括每层意思即可。注意题目要求“每点不超过10个字”。

【思路点拨】“分层法”是“语段压缩”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此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会压缩语段,连缀语句。

1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小天莺听见一位老人在叫卖“一根羽毛换取两只虫子”,就忍痛拔下一根羽毛换了两只虫子,美餐一顿。第二天,妈妈带着小天莺飞翔于天空,妈妈说:“等你羽毛丰满了就可以飞得更高更远,得到你所需要的一切。”小天莺虽点头,但虫子的美味战胜了它的理智。第三天它一狠心拔下三根羽毛换了六只虫子,吃得非常高兴。以后,它成了老人的常客。不久,小天莺发现自己飞翔的本领远不如从前,但出于吃虫的欲望,它继续拔毛换虫。直到有一天,它再也飞不起来了。

要求:①全面理解材料,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 【试题ID=1405202】收起 ︽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写作材料作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解析】这则材料叙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寓言故事,主体是“小天莺”,事件是小天莺不断拔毛换取虫子,最终“再也飞不起来了”。解读寓言类材料,首要问题是细心研读材料,明确寓意,这正是文章立意的依据所在。

就本题而言,可以采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发问的思维方式,边提出问题边寻求答案,答案明了了,寓意自然了然于胸。例如,我们可以这样设置问题,双向发问,逐步铺开,直抵核心:小天莺为什么忍痛拔毛?(答案:换取虫子)→小天莺为什么不听妈妈的劝告,连续拔毛不止?(答案:虫子的味道太美了)→当小天莺感到“自己飞翔的本领远不如从前”时,它为什么不紧急收手?(答案:吃虫子的欲望太强烈,无法抑制,欲罢不能)。至此,完成了横向发问,挖掘出了一个关键词:欲望。紧接着再进行纵向发问:小天莺不知道自己身上的羽毛会拔完吗?(答案:知道)→小天莺知不知道拔完了羽毛将意味着什么吗?(答案:知道)→小天莺不计后果,一意孤行,是因为它年幼无知,少不更事,在它身上缺少一种抵御诱惑的品质,这种品质是什么?(答案:理智)。至此,我们又挖掘出了另一个关键词:理智。这时,我们将以上两个关键词联系在一起,材料的寓意豁然开朗——欲望与理智,即在欲望面前失去了理智,必将自毁前程,落得了一个可悲的下场。综上分析可以有如下立意:

①在欲望袭来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丧失理智,冲昏头脑,干出蠢事,贻笑大方;②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必将自食苦果;③要志存高远,自强自立,不为蝇头小利所诱惑。

【思路点拨】什么是立意?立意就是根据题目要求来确定主题,而主题就是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全部文章内容所表达出来的基本意见或中心观点。因此,主题也叫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简称“主旨”。 高考作文对立意的要求有四点。一是立意要正确。所谓“正确”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思想内容正确,其次是文章的立意要符合题意的要求,即切题。一般说来,作文的立意,要与目前国家社会倡导的公德相一致,要与当前的时代精神相一致,即“文章合为时而著”。二是立意要新颖。立意仅做到正确是不够的,如果文章主题一般化,不新颖,大家都雷同,就难以写出好文章。所谓“新颖”,就是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发现。三是立意要深刻。“深刻”就是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的意思来。四是立意要集中。一篇文章如果什么都想说,则必然什么也说不清,立意必须单一明确,多中心就等于没有中心了,思想可以丰富,主题必须集中,只能有一个主题。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关于我们  |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2018  京ICP证0705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