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8—11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①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苏轼《喜雨亭记》)

【注】①荐:频仍,屡次。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何可道也哉                       尽

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           帮助

C.既而月不雨                        整

D.以客而告之曰                      叮嘱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夫夷近,则游者众      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B.孰能讥之乎            声呜呜然

C.丁卯大雨,三日止      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

D.归之天子,天子曰不    同时被逼迫,君尔妾亦

10、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游褒禅山记》的选文部分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先写游山洞的心得,再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B.《游褒禅山记》选文中,作者认为要观赏到“非常之观”,必须要有志向,要有体力,还要有所凭借,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C.《喜雨亭记》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之意。第四段以歌作结,引出给亭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全文结构谨严。

D. 《喜雨亭记》第二段中所写的那场“三日乃止”的甘霖让当地官民兴奋异常,作者为此也特意建造了一个亭子,并命名为“喜雨亭”,体现了作者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答案及解析:查看︾

我要纠错

 试题编号:No.1407720  
 
错误类型:
(*)
   
错误描述:
   
验证码
(*)
   
 
说明:网页中不支持直接黏贴公式及图片。
在对理科试题进行报错时,如果内容中存在公式图片等内容。请先将公式进行截图成图片。 然后点击编辑器中的图片上传按钮。上传刚完成的截图。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关于我们  |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2018  京ICP备12004309号-26